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种粮大户的选择

今年 29 岁的种粮大户梁亨达,家位于广州增城,这里是中国著名的“丝苗米之乡”。丝苗米以“细长,无腹 、心白,软硬适中,芬香可口”而广受中国人的喜爱,这种米的市场售价是普通米的几倍。金秋丰收的时节,梁亨达望着家里一片绿油油的晚稻田,心里充满了喜悦,又是大丰收的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 3 年前,梁亨达心里可没有这么足的底气,甚至对父亲从事的农业工作也感到不解。“你这一整天老往田里跑,人晒得乌漆麻黑的有意思吗?”梁亨达总是这样说父亲。

改变梁亨达想法的是在 2018 年,那一年家里的晚稻遭受到了严重的稻飞虱虫害。由于虫害蔓延的非常迅速,传统的人工防治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的紧急需求。当全家人都急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父亲联系到了当地极飞植保队来使用无人机喷洒防治药物,近百亩地不到一小时就全部打完了,效果也十分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见无人机几起几落就将原本需要 2-3 个人忙碌一天的任务轻松搞定了,梁亨达觉得不可思议。现在种地都这么高科技了?这下引起来了梁亨达对农业的兴趣,于是开始研究和了解智能农机设备。2019 年 6 月,亨达辞掉了国企的工作,一心投入到农业中,然后买了第一台极飞农业无人机开始进行对水稻进行打药和撒肥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极飞农业无人机在撒肥

而在还没有使用智能农机之前,亨达家的水稻打药纯靠人工来做,效率十分低,成本也居高不下,每亩成本至少 1000 块,种田的利润基本上全花在了人工管理、种子、化肥上。但即使这样也能难请到合适的人工,请到的多数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所以梁亨达最担心的是工人在劳作过程中出现意外,特别是打药环节。

今年,梁亨达使用极飞 P80 农业无人机来播种、施肥、打药一条龙服务,成本减少了一半以上。

“以前用人工撒肥,一百亩田需要2-3个人工作 2 天才能完成,人工成本需要 1000 多块,智能农机不但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效率,也大大的减少了成本。”梁亨达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亨达正在操作极飞P80农业无人机进行撒肥

有了农业高科技的助力,梁亨达和父亲两人一起将种地规模扩大到了 2000 亩,第一季的基础稻亩产达到了 1000 多斤,第二季的优质稻亩产预计也能达到 700 多斤,而成本却降低了一半。望着正在茁壮成长的丝苗米晚稻,梁亨达心中“用科技改变传统农业”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02 全村人眼中的希望

和梁亨达一样,青岛市张戈庄镇杨家营村的 95 后小伙杨秀世,在 2019 年辞掉了青岛的工作,选择回家成为一名新农人,决心为改变当地农业农村现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秀世的家在青岛,但并不靠海,村民大都还是靠种地谋生,近年来,随着年轻人不断外出打工,农村基本上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农业生产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困境,特别是在小麦、玉米统防统治这个阶段。以往很多老人由于请不到工人,只能自己背着药壶一亩一亩的人工喷洒,由于效率低,很多作物都错过了最佳的病虫害防治时间,从而导致减产。而在杨秀世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无人机等高科技产品后,这种情况得到了大大改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人机打药速度飞快又不轧苗,以前打药都得背着药壶,在田里忙一两天,又热又累,现在无人机一下就搞定了,这是我几十年种地以来最轻松的一年。”杨秀世曾服务过的一位老农说到。今年夏天,老农所在的村庄 1000 多亩小麦都实现了丰收,杨秀世也成为了全村人眼中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科技的助力,“过去一家人好几天才能忙完的农活,现在一个人不用一小时就能轻松解决”,杨秀世可以将农业植保服务辐射到周围几十公里的农村。2020 年他使用极飞农业无人机为周围乡亲提供的植保服务面积超过了 29000 亩,收入15 万元左右,他通过将自家农资店的生意嵌入到农业无人机飞防服务的产业链中,合算上农资销售,一年的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比在外打工强多了几倍。

2021 年,我国顺利实现了第 18 个丰收年,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都创下新高,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底气,这背后就有像梁亨达和杨秀世这样的科技新农人一份功劳。极飞希望能够通过科技的力量,赋能更多的青年回到乡村,让农民享受更多的时代红利,共同富裕,共同振兴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