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集纪录片《党的女儿》,选取了百年间100位我国优秀的女党员代表,通过真实的记录,展现了勇于担当的女性党员群像。

在100位优秀的女性中,其中有5位女科学家格外引人注目。

长久以来,很多职业都是拒绝女性的,科研行业尤为如此,女性想要在科研领域取得成就,必然要付出超人的勇气和毅力。

屠呦呦:85岁获得诺贝尔奖,让全世界认识中国医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引起轰动,当时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次听说她的名字。

少年时,屠呦呦患过严重的肺结核,被迫放弃学业,在家呆了整整两年,母亲看她身体孱弱,希望她多学做饭、女工,相夫教子,但屠呦呦不肯,她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只想用全部的力气来读书,她坚定地告诉自己:“朝闻道,夕可死矣”。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屠呦呦也喜欢上了医学。

屠呦呦说:“既能让自己远离疾病,又能救治更多的人,何乐而不为?”

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她说服家人,选择了自己喜欢却冷门的生药学专业,希望借由中国古籍医术,结合西方医学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壮年时,屠呦呦在国家危难之际,接下了严峻的科研任务。

二十世纪中期,越战爆发,双方士兵中很大一部分被携带疟疾的飞蚊叮咬,之后染上疟疾,逐渐丧失行动能力,甚至死亡。

我国的疟疾防控工作也已十分紧急,1967年,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正式立项。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39岁的实习研究员屠呦呦临危受命,接手了这次研究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富力强的屠呦呦把年幼孩子托付给了父母,一门心思扎进了研究中,刚接手的三个月内,屠呦呦阅遍群书走访中医,找到近两千个方药,再进一步筛选六百个方药编写成一本《疟疾单秘验方集》,然而,屠呦呦经过了100多次实验,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也只有百分之四十。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翻到晋朝时期的一本《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中药多煎煮,这里写的却是“绞”。灵光乍现下,屠呦呦突然想到,难道是高温影响了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第191次实验终于成功了,实验证明,青蒿素对疟原虫的最终抑制率可以达到100%!

为了验证青蒿素对人体有没有副作用,屠呦呦还站出来以身试药,最终结果显示,青蒿素不会对心脏、肝脏、肾脏产生任何问题。

发现青蒿素的消息公布,世界震惊。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困扰世界千年的疾病,竟然在中国文明中找到了解决方法。

但是,在那个宣扬集体主义的年代里,这项研究的重要贡献者屠呦呦,却被抹去了姓名。

后来接受采访提及这段经历,屠呦呦的神色淡然:“对我们来说,交给你任务,就努力工作把国家任务完成。”

在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仍旧过着平凡的生活,兢兢业业地在工作岗位上搞科研,前两年,她和团队还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解决现在青蒿素耐药的问题,并一举将治疗疟疾的药物价格降低数倍。

谢希德:中国半导体之母,新中国高校第一位女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搞了个“选美”活动,请大家推选复旦校园内最具气质、最有风度的人物。学生们一致选了他们的老校长——谢希德女士。

谢希德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为我国的半导体物理学科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母”。她一生饱经磨难,常与疾病相伴,17岁患上股关节结核病,腿疾更令她一生行走艰难,38岁做肾切除手术,46岁又患上乳腺癌。但谢希德从不向命运低头,她始终坚信“中国女性同样能成为如居里夫人一样杰出的科学家,我们应努力为之。”

1921年,谢希德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父亲谢玉铭与杨振宁的父亲曾同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是中国物理学的先驱之一。在学生时代,谢希德就以“学习认真,钻研精神特别足”而著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需要科学”——这是谢希德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常说的一句话。

1946年,谢希德完成了在厦门大学数理系四年的学业,考取美国史密斯女子文理学院,随后又赴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的博士学位。1951年,30岁的谢希德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

那个年代,美国政府对留美的中国学生回国横加阻挠,归国心切的谢希德在著名学者李约瑟的担保下辗转多地,终于踏上了归国的旅程,推动祖国的半导体学科发展就是当年谢希德回国的最大动力。

短短5年时间,谢希德在复旦大学从无到有地开设了固体物理学、量子力学等6门课程。

谢希德所著的《半导体物理学》,至今仍是中国半导体领域的经典教材。谢希德还出版了研究固体物理的专著,填补了我国半导体教学与研究的空白。

这位“中国科学殿堂的美丽女人”,因为腿疾,双腿不能弯曲,晚年只能站着工作,直到有一天突发急性心衰和呼吸衰竭,谢希德再也站不起来了。

来探望她的人说,这哪像个病房,根本就是工作室和会客室。她却安慰别人:“我愿意忘记自己是个病人,那样我才会快乐。”

唐克丽:要将骨灰向黄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克丽,1932年生,她被中国乃至世界水土保持学界尊称为“唐先生”。世界水土保持协会对她的评价是:“她开创和发展了研究侵蚀环境的新方法、沟坡系统侵蚀链研究模式和水蚀风蚀交错侵蚀复合过程研究领域。2004年出版的重要著作《中国水土保持》一书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她本人和中国学者们的成果”。

唐克丽从事科研60年来,3次考察黄河流域,行程10万里以上,其中步行考察就有3万多里,这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她来说,万分艰难。

1956年,在竺可桢院士的主持下,数百名科学工作者对黄土高原进行科研考察,唐克丽也是其中一员。那次科考,行程数千公里,对于有着先天性心脏病的唐克丽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但她依旧坚持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年动乱中,唐克丽的人生和事业跌入谷底。

改革开放后,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唐克丽抓紧时间奋力追赶,继续将足迹踏遍黄土高原,并花费巨大心血完成了125万字的专著《中国水土保持》。

唐克丽说:“广阔浑厚的黄土地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魂牵梦萦的一部分,我已和爱人约定,未来骨灰将洒入黄河,继续守护亲爱的母亲河,我们的黄河!”

池际尚:中国当之无愧的“地学巨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池际尚,出生于1917年,是当之无愧的“地学巨星”,她是我国岩石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新中国地质教

育的创建人之一。这位在新中国赫赫有名的女性地质学家,培养了三位地质学院士

1938年,池际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原本是清华大学物理系学生的她,到昆明上西南联合大学,改学地质专业。地质专业虽艰苦,却符合她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

1946年,池际尚获得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布伦茂大学研究生奖学金,只身远涉重洋,赴美深造。新中国成立后,她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

1970年,“四五”计划开始编制,我国的工业开始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离不开矿石资源的消耗,同一年,池际尚也重新开启了寻找原生矿的科研工作,当时为了解岩石往深部的变化,他们开了很多浅井,最深的有二十多米。这种浅井的井壁没有支固,常常落石,甚至崩塌,井下工作的危险因素非常多。池际尚便提出,她要亲自下井去仔细地观察。为了安全考虑,考察队员们提出代替她下井,都被池际尚拒绝。

池际尚的坚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发现金刚石的国家之一,为我国的金刚石找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地质学家王鸿祯院士在《池际尚论文选集》序中说:“池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学术精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她的为学处世之所以能达到高度的完善,是因为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就是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

金庆民:我国首位深入南极腹地考察的女科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庆民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的女科学家,是中国第一位把五星红旗插在南极文森峰上的女性。南极之巅的文森峰,山峦险峻,大部分终年冰雪覆盖,夏季气温在-40℃,在她之前,世界上尚无一位女性踏上这块土地。

金庆民1961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时,金庆民完全有条件留在大城市工作,但她无比向往到野外找矿的生活,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写下“新疆”二字,成为哈密地质队的第一位女队员。

金庆民在戈壁滩上工作了20年,随着我国“长城站”的建立,登陆南极成了这位地质工作者最大的梦想。

1988年11月26日,金庆民乘飞机去往南极文森峰,,她曾签下一份“生死状”:“队员如遇险牺牲,遗体就地处理。”

金庆民在文森峰发现了大规模的含铁石系和赤铁矿带,这是我国在南极的首次科学发现,填补了我国南极地质学研究的空白。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全世界,女科学家的数量都不多,这这真的是因为女性不行,不擅长科学吗?当然不是。

客观原因是因为女性普遍受教育的时间还是太短,在许多国家,女性拥有和男性一样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只不过才短短几十年时间。比如说,直至1969年秋季,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才开始实行男女同校,才开始招收女生。

并不是女性天生不擅长自然科学,只是持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限制了女性的发展,使得女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处于劣势。

感谢我国的这些女科学家,感谢这些了不起的党的女儿。她们真正的价值,并非是用来顶礼膜拜的,而是她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芒,能够给后人带来希望。

正如知乎上有个关于屠呦呦的高票回复:“科学家之伟大,并非用来捧上神坛,而是给世人和后代带来希望。她的获奖,也许会让一个在中国的小女孩产生“我要当科学家”的想法,也许会让一个女大学生明白,其实人生的意义远不只嫁人生子。”

我们期待着,每一位女性都能有勇气追求更大的梦想,更多女性能在自己的领域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