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最早出自于1994年8月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

27年过去了,关于素质教育,政策是层出不穷,可真正全方位地去落实,却稍显逊色。

一直以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为什么在这强有力的推行下,素质教育一直不温不火呢?

仅仅是因为素质教育与家长和学校,利益诉求的相悖?

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被物化的素质教育早已变了味道

一直以来,素质教育看似离我们很近,但实际上却很遥远。

网上总有人说,素质教育是富人家的标配,穷人享受不到。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8年,胡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中,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目前,中国中产家庭达到了3320万户。

假设2021年,新中产的人数增加到4000万人,那么按照这个比例来换算,全中国约14亿人口,其中至少还有13亿的人属于工薪阶级以下。

看完这组数据,难道穷人真的不配拥有素质教育吗?不!

知乎上有一个浏览量超过220万的话题:穷人真的不配拥有素质教育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乎答友@maomaobear 给到这样的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年代,中国城市的小学,有自己的图书馆,厂办矿办铁路小学还有企业图书馆。文学科学历史要看什么有什么。
下课后有学校组织集中的特长班,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免费对有特长的孩子进行培养。钢琴当然没有,笛子也能培养你识谱。
体育特长生有特长生的训练,几张课桌一拼铅笔盒当网,就能打乒乓球了。足球根本不用教,把场地和球给孩子,球性熟了,什么技术都有了。
一个学校有一台电脑,老师就可以教孩子basic编程。很少的钱买点电子零件,小朋友就可以学电路基础,自己装收音机。
书法只需要毛笔和墨汁,宣纸用不起用旧报纸。奥数当年是考试选拔的,你能考进全市前多少名,上一年课,只需要几块钱卷子钱,老师都是节假日义务教你。
当年的很多老师只是中专学历,但是人品确实配得上园丁的说法。哪个孩子学习落后了,老师自己到学生家给补课。孩子家庭条件不好,老师把孩子领到自己家。
学习好的孩子,老师另外找题给孩子提高,唯恐自己把孩子耽误了。
穷人不配素质教育,是教育产业化以后。

确实如此,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恰恰是70年代80年代的教育

那时的学校没有所谓的升学率、中考高考状元,所以那时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春季学校可以组织学生春游、植树,体音美课也能上得轰轰烈烈,没有老师为了成绩去占这些课,学校也没有对老师严苛的考评。

而我国最早的素质教育,可以追寻到1934年的《淮安新安小学第六年计划大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份大纲里,满满的素质教育,《大纲》分四部分:一、经费,二、生活,三、环境,四、口号。

最吸引人的就是第二部分“生活”,其中制定了非常详细的生活方法:“每天写日记一篇”“每天吃开水五大碗和豆浆一大碗”“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时” ……

大纲的内容正好也印证了陶行知先生的那句”生活即教育“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初的素质教育,早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被马术、少儿编程、少儿口语等,这些高昂的”素质教育“所替代。

加之网络自媒体的发达,一些以”海淀XXX“、”XXX鸡娃“”教育大咖XXX“为关键词的自媒体账号层出不穷的贩卖”高昂的素质教育“

是谁推动着素质教育的成本水涨船高

素质教育贵吗?实话说,以前它的价格比较亲民,但现在它贵得离谱!那么是什么推动了它的价格?

对于素质教育本身而言,能够负担起这项成本支出的家庭至少收入都不低。而这些收入不低的家庭中,很大一部分是所谓的中产家庭。

而实际上,中产阶级也是最需要素质教育的阶级,这也是由于中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所决定的。

关于中产阶级,百度百科给出这样的定义:“中产阶级(The Middle Class)(或中产阶层),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

不难看出,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基础的体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

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而整个社会又被划分为,官僚阶级、资本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薪阶级、以及广大工农业和贫民。

而中产阶级所处的位置十分尴尬,他们虽有学识和能力,但他们无法一方面他们不能像资本阶级将实打实的资产传给后代。

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在努力下挤进上层阶级,以此来享受地位优势,所带来的好处。

但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并不能实现在代际中的传递,他们陷入了焦虑当中,也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们不惜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素质培训班,他们之间你追我赶,相互比拼,相互攀比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们彼此绑架、推高投入的心魔,中产阶级的家长们只能通过寻求大量的素质教育来提升自己孩子的竞争力,使孩子看起来比他人优秀。

3万一学年年少儿口语、5万一学年的编程、8万一学年的高级钢琴课……报名时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印度电影《起跑线》中,米塔作为一个中产主妇的说法很有代表性,在她看来:

“英语在印度不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进入这个阶级直接的途径,就是进最好的学校读书”

她希望她的孩子皮娅,能够通过英语进入好的学校,从而实现阶级的跨越。

正因如此,米塔也担心皮娅在将来的竞争中失利而进入底层,于是她带着老公和女儿去参加“面试”。

可米塔的女儿皮娅在“面试”时表现的不尽人意,负责接待他们的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后开始各种营销洗脑,并且话要求米塔和她的丈夫也接受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进入这些学校的必要条件则是孩子接受了大量的素质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接待老师的一番洗脑,米塔变得越来越焦虑。

而当下市场,正是抓住了中产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推高了在各种素质培训班的投入,素质教育的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

大量的教育机构,打着“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的广告语。

围绕着竞赛奖项、自主招生、游学经历等各项指标开展生意,再加之,政策的导向,无良的培训机构趁火打劫,从焦虑中产家长口袋中赚取大量的财富。

素质教育的落地实施离不开你我他

说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10年前,人们对于街舞的认可程度很低,街舞被贴上过很多“妖魔化”的标签:”流氓、三教九流、不正经、不务正业……“

直到2014年5月16日,一颗”炸弹“在中国的街舞圈中爆炸,国家体育局正式宣布——全国街舞执委会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意味着,曾经被众人所看不起,所误解的街舞终于上升到国家认可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3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大力支持街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12月5日,《霹雳舞“16字方针”助力奥运备战》文件一经出台,再次在街舞圈引起掌声。

在这期间,《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街舞类综艺节目纷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引发了一批又一批全民街舞热狂潮。

更值得让人兴奋的是,街舞被并入艺术类高考的舞蹈专业,简单那来说,艺术生可以通过街舞参加高考。

街舞的命运为什么能够改变?

简单来说,街舞能够重新出现在大众眼前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政策目标导向+具体实施的方法策略+广大街舞人的共同努力。

素质教育在现行的经济制度下,注定是由少数人享有的教育机会,也注定需要被社会的竞争压力推动着实际成为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的“现实”是由经济基础和国家政策把控所决定的!

所以,在思考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如何实现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一切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只有改变相应的经济制度,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改变少数人对教育资源的垄断特权,使得教育惠及人民,素质教育才能避免成为加强阶层固化的工具,才能真正起到提升社会整体的受教育水平的作用。

那个时候,孩子不再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接受教育,而是真正能够做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特长,才能让素质教育真正促进一个人更加充分的发展。

另外,需要说明一点,目前仅能够给出素质教育从空想到科学发展的大概轮廓,由于还不具备实现的相应经济基础,没有考察的对象,所以现在仅能回答“科学素质教育不是什么”的问题,而对于“科学素质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则有待于我们之后去努力探索。

写到最后:

当下阶段,你用应试教育的一套去对付高考,还是有效的,但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是建议你关注一下素质教育,提升一下自身素质总没错。毕竟那才是国家真正想要的人才。

虽然高考检测不出你的真正能力,但到了实干阶段终究会原形毕露,这时受损的不只是国家利益。

德才不配位,背负的东西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对于个人也未必是福。

最后,素质教育从来都不是吹拉弹唱,也不是琴棋书画,马术击剑。

宣扬这种素质教育的,要么是无知者的误解,要么是无良者的蛊惑。

国家强调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劳动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意愿和能力。

不具备这些能力,混过了高考,也还是滥竽充数,迟早要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