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经历的无数大小战斗里,对中美军人双方而言都不愿回忆起的一场战斗,那一定是长津湖之战,那是一场艰难困苦与坚韧睿智共生的血战,是热血在零下四十度严寒中沸腾的壮烈一役,是将战争中的政治与人性淋漓尽致展现的奇迹一战,战斗环境之艰难让当时的9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回忆起来依然感叹:“其艰苦程度超过长征!”
长津湖之战与血腥残暴的“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地狱”的惨烈情况完全不同,更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它让人胆战心惊、望而却步的地方并不是血腥程度和伤亡人数,而是其艰苦困难的战斗条件和中美双方相差悬殊的武器装备,以及,在这样悬殊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对比条件之下,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竟然让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这个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
这场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打赢的热血与严寒共铸鏖战,被完整、真实地记录在《血战长津湖》一书当中,何楚舞、 凤鸣和陆宏宇三位作者,或是专业的军旅作家,或是曾经就是军人,他们经过两年多的调查和走访,将那些从仅存的数十名参加过长津湖之战的志愿军老兵口中听到的真实历史、从军事科学研究者的采访中得来的战场细节、从美军和其他外军口述里得来的各种资料,都记录在了这本热血与忠魂铸成的《血战长津湖》之中。
书里不仅真实还原了长津湖之战时的激烈战况和艰苦环境,更是饱含了他们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敬爱与疼惜——炮火硝烟中的惨烈鏖战,“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们几乎以血肉之躯与美国的重型坦克进行对峙,写得字字泣血,读得泫然欲泣;严寒下的艰难抗争,看着书中“很多人鞋子跟脚冻在了一起,鞋子脱不下来。由于没有经验,就伸着脚在火边烤,这一烤,鞋是化了,脚也一起烤化了。鞋子是脱下来了,脚已经烂了,一捏烂乎乎的”这样的真实记录,不禁升起剜心刺骨之痛;领略了将军们非凡胆略和精湛的军事指挥能力,为敌我双方作战装备相差如此悬殊捏了一把汗的同时,更是感叹志愿军之英勇。
打还是不打?起决定因素的“三八线”
关于抗美援朝战役,一直有很多讨论,打还是不打以及为什么要打,都是议论度非常高的话题,尤其在解放初期,面对着种种内忧外患,还有亟待解决的台湾问题,中国政府为何会做出这样一个选择?
《血战长津湖》从这场战争的起源开始讲起,在清楚明晰地陈述了当时历史背景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这场战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是否出兵朝鲜,当时中国政府一方的底线就是那条著名的三八线——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军事分界线。然而,从既定事实上来看,越过三百线早已成为美军的军事目标,书中提到了已经解密的一份美方材料,里面这样写道:9 月 27 日,杜鲁门已经给麦克阿瑟发出了正式的命令:“你的军事目的是摧毁北朝鲜的武装力量。为达此目的,授权你在朝鲜的三八线以北进行军事行动,包括两栖登陆和空降或地面行动。”
彼时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已经经历了太多战争的伤痛,没有谁愿意继续那样的炮火硝烟,然而对于我们“警告美国不要越过三八线,进逼鸭绿江,否则,中国决不能置之不理”的政府声明,美国置若罔闻,直逼鸭绿江,甚至逼近了我们的“家门口”。
与此同时,杜鲁门在派遣驻扎在苏比克湾的第七舰队到朝鲜参加战争,途经中国台湾时派出了29架飞机驻扎在中国台湾与大陆海峡之间,阻碍着对于台湾的攻克进程、更阻碍着我们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
所以抗美援朝并不仅仅是因为美军打到了我们“家门口”,台湾问题更是促使其发生的重要因素,正如《血战长津湖》中所分析:“美国在朝鲜的战争绝不仅仅局限于朝鲜,而是对北京共产主义政权的破坏。”
出于以上几个原因,抗美援朝势在必行,于是便有了后来中国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伟大壮举。
从畏敌、轻敌到全力奋战,长津湖畔的千古绝响
因为战斗环境的艰难,使得志愿军队伍在刚一入朝时就曾出现过部队士气低落甚至逃跑的现象,敌人的飞机坦克吓不倒的战士,却出现了被寒冷和饥饿击败的情形。那到底是怎样的寒冷和饥饿,才会动摇战士们的心志?
《血战长津湖》中这样记录道:
“首先是吃的问题,部队到朝鲜就断粮了。在国内时有工作队专门负责筹粮,到了朝鲜无计可施,只好收集被炸死的骡马。第二个问题是冷。没有保暖的棉衣,没有吃的,很多人都接近崩溃的边缘。一个团政委见到二十六军政治部干事支福田后抱头痛哭,支福田背了两条刀鱼,冻得像冰坨子。他给了政委一条,政委当场就啃着生吃了。”
补充的装备也严重匮乏,每个战士不管脚大脚小只发一双鞋,实在没有粮了,志愿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一师第三四三团第一营参谋长黄万丰硬是喝了一周的淀粉。刚入朝时,部队有 10 余天没有吃到咸盐,战士们就把老百姓扔掉的发霉的腌咸菜捡来,先洗后煮让战士喝口咸水……
当时的气温有零下四十多度,这样的低温对于吃不饱穿不暖的战士们而言是怎样的一种考验,战斗过程中,本来已经埋伏好准备截击的志愿军战士竟“让”从柳潭里撤退的美军毫发无损地安然度过,原来,那六十几个埋伏在那里的志愿军战士,全部被冻死在了阵地之上,直至牺牲依然紧紧地抱着枪,保持着射击的姿势。
当我们的战士挨饿受冻的时候,二百米外的美军正在帐篷里喝着咖啡,享受着丰盛的感恩节大餐以及鸭绒睡袋的温暖;当我们的战士以血肉之躯拼死抗争的时候,美军的“三大件”——飞机、坦克、大炮正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
强烈的对比和过于恶劣的环境让部分战士和干部产生了畏惧心理,宋时轮将军就曾亲手处决一名营长,他于心不忍,但却没有别的选择,因为“但稳定军心是最重要的,一个营长带头往回跑如果不处理,将来就没法约束普通战士”。
与此同时,队伍中也产生过“轻敌”的心理,这支习惯了“小米加步枪”、以劣势装备与优势装备较量劲旅,在战争开始前了解不多的时候,也曾一度认为美军不过是跟国民党一样的纸老虎而已。但当战争号角真的响起,志愿军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英勇奋战的精神,逐步将劣势扭转成为战役态势上的优势,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他们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退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麦克阿瑟“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更是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在其著作《清长之战》中感叹:“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在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役中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将一定不一样。”
中国人民志愿军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和钢铁意志让敌军都深感敬佩,首次与中国军队交锋即被打伤的第57炮兵营营长雷·恩布利中校就曾这样过当时的战斗场景:“中国兵人数这样多,如此顽强反复进攻的事我从未见过。他们冒着严寒和陆战队的炮火源源而来,其视死如归的精神令陆战队员们肃然起敬!……我从未见过像这样的战斗。我曾经在二战中,遇到过德军在阿登的最后一次大反攻,但也不似长津湖之战这样激烈,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几十年后,英魂忠骨终于得以荣归故里,“勍敌若云,深雪没胫。长津苦寒,上甘危岭。仁师何惧,奇勋卓炳”,安葬祭文中再现了当时艰苦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奋战的不屈斗志,他们的精神和功绩足以彪炳千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