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太后吕稚,对汉朝来说是有功劳的,对于刘氏江山是有功无过的。

我曾经坚持地认定过一个观点,那就是“刘邦太过于大器晚成了,因此他死了之后,刘姓诸侯并没有成长起来。这在历朝历代来讲,是很危险的,比如后世的宋太祖赵匡胤的“点检做天子”故事。因此吕后的强势崛起,有力地弥补了汉室的这一块短板。她在威压刘氏江山的同时,也压制了功臣集团对财富和权力的掠夺、和他们有可能夺权篡位的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回过头去看刘邦晚年的权力布局,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吕后的强势临朝,导致了功臣集团不得不和刘姓诸侯一起联手抗衡吕氏;而等到吕后病老交加的时候,刘姓诸侯也成长起来了,刘家的天下也就稳了。反正不管是哪一位刘姓诸侯做皇帝,都是刘邦的后代子孙,并不亏。

因此,我们要去细细地去看《史记》中记录的这一次“倒吕行动”。

《史记》记载:汉高后八年,吕后去世。她的侄子赵王吕禄担任上将军,统领北军;吕王吕产担任相国,统领南军。他们调集兵力威慑大臣,想要作乱。齐王刘襄的弟弟刘章,他的妻子是吕禄之女,因而得知了吕氏的阴谋。于是便派人潜出长安,要刘襄发兵向西,到时候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作内应,事成之后乘机立刘襄为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王刘襄发难于外,周勃陈平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这一句话准确叙述了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先是刘襄发难,“功臣集团”被动跟进,最后“刘姓诸侯王”一起雄起“倒吕”成功。

当然,“倒吕”的最大正义性,或者说是法统上的合法性,仅仅来自一句话,即刘邦曾经杀白马起誓:异姓封王者,天下共击之。

吕氏为恶?作过什么恶?吕氏有阴谋?但也没见有什么阴谋!

太史公对吕太后的评价还是相当正面: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但吕太后为了坐稳摄政之位,她就要用自己的人,这在哪里都一样。而在古代什么人最亲,当然是自己的亲人最亲,所以也导致了吕氏亲族无功无劳却大量封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但天下的财富也就那么多,吕氏拿多了,当然就有人拿得少了,特别是功臣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倒吕”事件在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一次“权力洗牌”。

去看看《吕太后本纪》就明白了: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後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後,及诸王,以彊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或言“齐悼惠王高帝长子,今其適子为齐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於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少帝,非真孝惠子也”。从“血统上”否定汉少帝来确定正义性,这话是说给别人听的,但很大部分是说给自己听的。因为这么说,欺负一个小孩子,良心上会好受一点。

二:“齐王刘襄,高帝適长孙,可立也。”这是力挺齐王刘襄一派的朝臣的发言。

三:“今齐王母家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齐王实力强,不容易控制,并且他的外婆家实力雄厚,他舅舅驷均这个人,不是个好相与的人。立了齐王,以后驷均才是齐王的心腹,我们这些人也只能喝点汤汤水水了。

三:“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淮南王,年纪小,容易哄,但外婆家实力也强。

四:“代王,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这句话就好理解了,代王这个人,实力不强,性格比较软弱,而且他的外婆家薄氏,没什么根基,还是选他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古以来,朝堂上的对话,自有其包装规则,不可能像我们这些下里巴人一样,动不动就爆粗口,说实话。因此,我们也要学习学习这种讲话,既显得高端雅致,又不那么让人觉得不舒服。

因此,齐王刘襄就这样的被抛弃了,他闷闷不乐,回到了齐国后不久就去世了,后来人称他为“齐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