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喝西北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道家所宣扬的一种境界,

即不食人间烟火,只靠呼吸空气生存。

现在经常用来自我调侃没有东西吃,空着肚子过日子。

但现在听说空气真的能吃了?

就在小艾还以为是天方夜谭的时候,

中国科学家们用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

让世人知道了什么叫做

让梦想照进现实!!!

9月23日,中国科学院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宣布,经过多年研究攻关,我国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合成

氧化人工合成淀粉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影响世界的重大颠覆性技术,这一成果已于9月2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

该消息一出,立马冲上知乎热度第一名,微博上也炸了锅。

网友们纷纷表示称赞

还有网友发问:是不是以后真的可以“喝西北风”啦?

那么,这项引发人们热议的重大突破,“含金量”究竟如何呢?

众所周知,淀粉是粮食最主要的成分,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自然界的淀粉合成依赖植物光合作用,涉及约60步代谢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而在此项研究中,科研人员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

这一突破得到德、美、日该领域一批国际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

这项技术的难点在哪里?

这项研究的关键,在于设计了一条全新的人工合成路线。只需要11步核心生化反应,就可以完成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转化。

反应路线的设计从理论计算开始,研究者以甲酸(或甲醇)作为起始反应物,通过计算机分析起草了可能的反应路线。看似简单,但此后的调试和优化才是真正困难的部分。因为即使是理论上可行的反应路径,在现实中也常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例如不同催化酶的难以适配),导致实验失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将整个淀粉转化的过程拆分成四个模块,并将这些模块逐一进行优化。他们在31种生物体的62个催化酶里筛选出了10种,去参与11种最优转化反应,使得每一步都最有效、最高产。这就是人工淀粉合成路径的1.0版本。

在后续研究中,科研人员又对初始版本进行了改进,利用各种工程修饰的酶提升反应的转化率,由此得到了2.0版本的反应路径。

马延和团队设计的淀粉合成路径

此后,他们又在反应路径的前面加上了关键步骤:让“主角”二氧化碳与氢气结合变成甲醇。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从二氧化碳转化到淀粉的全过程。这一步反应使用了氧化锌-氧化锆的无机催化剂,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进行。加上这一步骤,并改进了底物竞争等一些问题,就形成了反应路径的3.0版本。

最后,通过更换路径中的部分反应酶,科研人员还可以可控地产出直链淀粉或者支链淀粉,而这也是他们目前的最新版本(ASAP 3.1)。

经对比,最终版本产率比1.0版本提升了将近一百倍。同时,人工合成淀粉的速率是自然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按照目前的技术参数推算,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玉米地的年产淀粉量。

这一科研成果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淀粉是“粥饭”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全球以淀粉为原料的产品大约有3万多种,找到更廉价、更大量的替代淀粉非常重要。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为150多万平方千米,仅占国土面积的不到五分之一。如果人工合成淀粉能够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耕地和淡水资源,还能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生物基社会,提高人类粮食安全水平为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一种新思路。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不用高度依赖农耕,直接以工业化手段制造粮食和工业原料呢?

其实不然,虽然人工合成淀粉这一路径已经打通,但是目前仅在实验室生产了少量的淀粉样品,要真正实现人工合成淀粉的工业化,还面临很多挑战。而这,需要更多的科研人员及后继者们来投身其中,实现再度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