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当下,除非有特别的需要,彩色有声电影已经遍地开花。然而,在电影发展之初,电影却是没有声音的黑白默片

这种电影看来不可思议,不过即便如此,当时的人们还是对电影这种新艺术趋之若鹜。那么,电影的声音和色彩是怎么来的呢?一起来看下吧!

01

伟大的哑巴说话了

在哑巴电影长达30多年的岁月里,人们为它的开口说话费尽了心。

早在1895年,美国大发明家Edison就发明了有手摇发条装置的留声机,并尝试着为电影画面配音。

但由于留声机的音量小,很多观众听不清,而且在放映中放映员要反复地对声画同步进行调整,尤其是在断片时,声画像牛头不对马嘴一样对不上位,闹出不少笑话。

结果,这种演双簧的试验就失败了。

1907年,有个叫欧内斯特·劳斯德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来说使哑巴影片说话的先进方法,即在影片上直接录音和还音,从而可使声画更好地同步。

然而,由于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这种好办法也无法实现。

不过,19世纪末发明的电话技术给有声电影的出世打下了理论基础。

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电话、扩音器的出现,以及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光电管的发明,才使哑巴电影真正说话了。

具体的方法是这样的:人们先将声波转化为电磁波,再通过光电管把电磁波录制在一条很窄的具有特殊感光性能的胶片上,这样就把摄制影片时需要的对白、音响和音乐全录进去。

放电影时,通过激励灯、光电管和扩音器还原成各种声音,从而使电影的画面和声音能精确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伟大的哑巴终于说话了。

1927年10月6日,美国公映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王》;接着,美国华纳影片公司于1928年6月6日发行了第一部全对白声故事片《纽约之光》

从此,电影历史上便开始了有声电影的新时代。

实际上,世界上最早的有声电影是1926年美国好莱坞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的有声歌舞片《唐璜》

只是没有公开,让次年拍摄的《爵士歌王》影片抢先成为第一部有声影片。

美国有声电影《唐璜》在其国内上映4个月后,即1926年12月就来到我国,在上海上映,并展览了放映和扩音器材,引起了我国电影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但是,所放映的影片并不是完全的有声片,加上放映设备不完善,结果放映效果不大理想。

后来到1929年2月4日,上海夏令佩克影戏院安装了有声电影放映机,才正式放映了完整的有声电影美国影片《飞行将军》。

作者设置剩余内容仅粉丝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