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猪产能持续释放,猪肉的供需关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在供大于求的大格局下,猪价持续下跌,同时生猪养殖亏损也进一步加剧。为了稳定生产,在生猪收储调节机制的基础上,9月23日《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发布,一系列政策落地,凸显了国家稳妥应对猪周期下半场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猪价持续下跌,生猪养殖亏损加剧

根据监测的数据,截至9月27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10.96元/公斤,相比年内1月2日的最高最高价37.06元/公,累计降幅达到70.43%,猪价也跌至2018年发生非瘟后的最低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生猪市场的供需关系仍然处在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生猪产能淘汰加速,但生猪产能依然处在惯性增长的阶段。尽管在8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母猪在连续7个月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但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在持续高位运行,生猪供应压力继续主导市场,以至于在进入传统消费旺季后,猪价仍然呈现出下跌趋势。

伴随着猪价的持续下跌,生猪养殖亏损也逐渐加剧。根据相关机构监测,9月份猪料比价也是一路走低,至月底,猪料比价已经降至4.01:1,距离跌破4仅剩0.01,猪料比价也跌至近5年新低。本月生猪养殖单位的亏损空间持续扩大,生猪自繁自养模式的盈利水平由年初的2940元/头下跌至目前的-730元/头,平均每头生猪的养殖利润累计下跌已高达3700元。在9个月左右的时间里,生殖养殖由超高利润转换至大幅亏损。

在亏损的推动下,养殖场户开始自发去产能,但由于目前能繁母猪存栏仍处在高位运行,也就意味着生猪产能仍在惯性增长,所以生猪价格要想出现反弹仍需时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稳定生猪生产政策持续落地

稳定生猪生产政策持续落地

在生猪养殖的整个产业链中,和屠宰企业及贸易商不同的是,生猪养殖场户不但要应对市场价格行情风险,还要承担成本刚性上涨、动物疫病等风险。如果对历次“猪周期”做分析,就会发现,每每生猪价格跌至底部时,也是养殖户最放松的时候,因此,极易出现被动去产能的情况。在当前,国内非瘟压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为了稳定生猪生产和避免“猪周期”下跌过程中带来生猪供应出现断档供应的风险,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也开始陆续落地。

《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实施

9月23日,农业农村发布了关于《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的通知,在《方案》中,也明确表示,在“十四五”期间,要将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稳定在13.7万个以上。全国能繁母猪最低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且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并根据能繁母猪阅读存栏变化的情形,划分绿色、黄色和红色3个调控区域,并明确在不同区域应采取的调控措施。从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8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已处于《方案》划定的黄色调控区域的上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储备肉收储第二轮第1次启动

华储网9月24日,公布了《2021年第二轮第1次中央储备冷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根据通知,此次储备肉的收储将在10月10日进行,仍然采用之前的挂牌竞价交易的方式,第二轮第1次猪肉收储量为3万吨。#国家已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

尽管收储量和当前的市场供应量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稳定猪肉价格的决心,如果生猪价格继续下跌,不排除增加收储量和收储频次。但需要提醒养殖户的是,尽管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持续落地,当前供需失衡的大格局仍难以改变,整体上继续处在去产能阶段。基于此,生猪养殖场户一定要把握好出栏节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在“猪周期”的下半场,《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的落地,填补了我国生猪养殖端逆周期精准调控的政策空白,为稳定生猪生产和保障市场供应提供了有力的调控工具,对促进今后生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