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我们多少都会有些感慨。17岁的他从父兄的手中接过早已经是千疮百孔的王朝,终究还是无法挽大厦之将倾,成了一个亡国之君,以身殉国

少年天子,意气风发,登基之后的朱由检不是没有想过力挽狂澜,他一心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更是无一不良嗜好。要说朱由检即位之后最大的动作,就是清除以魏忠贤为首的一众阉党了,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他是怎么智除魏忠贤及其党羽的。

一、早年经历

朱由检,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异母弟弟。原本无缘皇位的他,因为朱由校驾崩之后无人继位,当上了皇帝。但是朱由检的这一生并没有多幸运。

万历三十九年朱由检出生在慈庆宫,但是他的生母刘氏只是一个不受宠的姬妾,其父朱常洛虽然是太子,东宫之位却并不牢靠,也是活得战战兢兢的,所以说贵为皇孙的朱由检并没有享受到幸福的童年生活。

关于朱由检生母的亡故,历史记载很少,只有一句,“光宗失意,被遣,薨”,从中我们可以推测到刘氏的死或许是朱常洛的一次暴怒所致

而朱常洛对于刘氏的死,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愧疚,甚至担心这件事传到万历的耳中影响自己地位,让人偷偷把刘氏以宫女的身份埋葬了。这个时候的朱由检才5岁,就被交给了李康妃抚养,与之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哥哥朱由校。

然而朱由校有着皇长孙的身份,一旦朱常洛登基他就是未来的太子,朱由检非嫡非长,李康妃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自然是截然不同的。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年幼的朱由检早早学会了看别人的脸色。

好在李康妃很快有了自己的女儿,一个人照顾3个孩子忙不过来,朱由检便被转交给李庄妃抚养。李庄妃虽然不比李康妃受宠,但是为人仁义慈爱,对待朱由检视如己出、疼爱有加,这样许久没有享受到亲情的他倍感温暖。

然而好景不长,仅仅在4年之后,李庄妃就因为魏忠贤和客氏的迫害积郁成疾,最终愤郁而死。或许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朱由检的内心深处就埋下了对魏忠贤怨恨的种子,誓有一天要除掉他。

二、智除魏忠贤

天启七年八月,朱由校因病驾崩,临终之前把皇位传给了弟弟朱由检,还嘱咐他魏忠贤为人“恪谨忠贞”,遇到大事不决可以与他商议。这个时候的魏忠贤专断国政,党羽遍布朝野上下,人称“九千岁”

刚上台的朱由检没有意气用事,年幼时的遭遇已然让他学会了隐忍,牢记皇嫂张皇后的告诫连宫中的饮食都不碰,只吃从信王府带来的东西,甚至在睡觉的时候都带着宦官的佩剑防身。

对待魏忠贤和客氏,朱由检也是像自己的哥哥那般宠信,丝毫不减优待,甚至更加纵容,连魏忠贤私自扩充军队都不加责骂。这一切举动都让魏忠贤猜不透他的心思,也得以渐渐地将原本在信王府侍奉的侍从都带到了宫中,保护自己的安全。

为了试探朱由检的态度,魏忠贤不断使计,或是进献身带迷魂香的美女或是让太监在宫中的复壁内点燃迷魂香,但是全部都被朱由检识破了。最后,魏忠贤干脆让自己的党羽上疏赞颂自己,而朱由检总是非常开心地读着这些奏章,不见半点愠怒,他还不断地嘉奖魏忠贤及其党羽王休乾、崔启秀等人。

朱由检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让朝中一些大臣看清了局势,他们纷纷开始站队,局势很快明朗了下来,这倒是让魏忠贤的党羽恐惧了,开始自乱阵脚

御史杨维垣为了试探朱由检心意,带头一面弹劾魏忠贤的得力干将崔呈秀,另一面却对魏忠贤大加赞美。这正好给了朱由检发作的机会,顺水推舟拔除了崔呈秀,这一举动直接拉开了倒魏的序幕

朝中弹劾魏忠贤的奏疏接二连三的出现,朱由检却一直不动声色,任由他们发挥,直到攻击魏忠贤的浪潮掀到最高,贡生钱嘉征上疏列举魏忠贤的十大罪状,一一坐实

这个时候朱由检才骤然发动,当着魏忠贤的面痛斥他的罪状,魏忠贤“震恐伤魄”,在信邸太监徐应元的劝谏之下辞去了爵位,被朱由检发往凤阳安置。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魏忠贤竟然还带着一大批卫兵前往,这显然是朱由检不能够容忍的,立刻就让锦衣卫把他缉拿回京。收到消息的魏忠贤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亲兵散尽,最后自缢身亡

三、清算阉党的影响

魏忠贤死后,朱由检很快展开了清除余党的行动,失去核心首脑的阉党自然是不堪一击,被一网打尽,同时也展开了平反昭雪活动,为那些被阉党迫害的官员恢复名誉,当时长期受到阉党打压的东林党人势头渐盛

然而阉党不一定都是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而与之相斗的东林党人也不一定都是品行高洁的治世能臣,关键在于统治者如何驾驭他们,但是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帝王教育的朱由检显然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从小就只能够依靠自己的朱由检,已然养成了主观判断的习惯,甚至有些独断专行,以雷霆手段清除所有阉党,还不留余地,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很快就让朝廷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

更可怕的是这种做法非但没有遏制党争,反而导致朝臣群体规模越来越小,相互之间的斗争越来越多元化,带来无尽的繁乱,因为谁都掌握不了实权,谁都不敢出来做事

总结

即位之初的朱由检地位不稳,他很清楚地明白想要彻底铲除势力庞大的魏忠贤,必须要像温水煮青蛙那样一点一点地蚕食他的力量,这样才能够从根部拔除威胁。

朱由检的确也做到了,但是他却不懂得放权,不懂朝堂制衡之术,将所有权利紧握手中,这是由于他多疑且刚愎的性格缺陷所造成的。也正因为此,我们看到了一位看似勤勉实则瞎忙的皇帝,大明王朝因集权而国阼延绵,也因这过度的集权而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