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正刃,斩病护体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一种植物有这样的记载:“岭南人以其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之醉。盖食之久,则薰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去痰也。三曰:饥能使之饱。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四曰饱能使之饥。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
槟榔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同时可以缓解疲劳,在一定程度上有提神醒脑的作用;作为复方香槟方的主要组成药材,可以改善肠胃功能,增强肠胃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增强食欲;最近的研究也发现,槟榔对二型糖尿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保护血管和预防肿瘤方面也有一定功效。
槟榔反刃,成瘾致癌
老谭是一个槟榔“资深爱好者”,对于槟榔的热爱无以言表,每天总是要吃上一些,最开始的时候来一颗就够了,慢慢的,一颗已经不够劲儿了,看电视、遛弯的时候要往嘴里扔两三颗一块儿嚼才够劲,每天怎么也得买个二三百颗,嚼了六七年。再看到老谭的时候就是在住院病房了,躺在床上的老谭下巴上多了一条刚缝好的30厘米伤疤,“这几年吃槟榔太厉害了,冷的、热的、酸的都吃不了了,原以为戒了槟榔不再吃就没问题了,到医院检查还是要开刀,唉。”
槟榔中的生物碱存在毒副作用,会对人体细胞和器官产生危害,还有大量文献表明,这种毒副作用会影响人体的生殖系统。槟榔在促进神经兴奋的同时,也能增加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长期嚼槟榔可能造成口腔黏膜纤维化,初期的时候会是容易口干,吃东西、张嘴的时候会疼,严重的戒断那就是口腔癌了,很多患者需要切除下颚骨、上颚骨甚至牙齿,到了这一阶段的“老谭们”不在少数,他们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割脸人”。
收刀入鞘,国家出手
早在2003年,世卫组织WHO、国家卫生部就将槟榔设定为一级致癌物,但对于南方一些城市的国人来说,槟榔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不嚼两粒就不正常了,最著名的“XX王”就已成为槟榔产业的龙头老大。但是在笔者所在的北方城市当中却鲜有听说槟榔,大家可能对酒精更情有独钟吧,最近些年随着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发达,槟榔的广告通过综艺节目、明星代言等等方式进入到了全国人民的视野,北京的“老谭”估计就是接触槟榔比较早的一批人了,槟榔风一下子挂到了全国,就连胡同里的小门脸也将门口的“烟酒”招牌换成了“槟榔”招牌。
吃槟榔从李时珍时代的治病,变成了娱乐时代的潮玩,随之而来的就是槟榔的“反刃”,口腔癌的患者越来越多。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2021年的时候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了停止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的通知,我国还不有的国家将槟榔列入毒品进行管控,因此只能从宣传这条途径进行干预,确实,该收刀入鞘了。
寻根探源,成瘾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在2017年新增的致癌物质当中,不仅有槟榔,酒精、烟草(包括无烟烟草)也位列其中。笔者觉得这三个其实是危害最大的,原因有三:
一是这三个都有成瘾性;
二是这三个在生活中都很容易获得;
三是圈子文化影响很大。
从宣传推销的角度来看,烟草已经销声匿迹了,毕竟《广告法》中明确规定了,谁都不能碰法律的红线;现在槟榔广告也被广电总局重拳打压了,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法律的相关规定;最后的酒精应该是任重道远了,相比于国外,国内的酒广告仍然宽松,比如新闻联播前的那条广告,真希望能换换。
物质成瘾是一种疾病,对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关系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例如本文槟榔致癌就是典型的躯体伤害,因此在禁止的同时,更应当从健康的角度进行宣传,引导社会大众健康的生活习惯,疏堵有序方为上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