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河流,自山西高原发源,流到河北平原,最终汇于大海。
桑干河,为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大同盆地。
桑干河的支流浑河,自大同市辖下的浑源县发源,浑源县因此而得名。
浑河发源于浑源县大仁庄乡清水沟村。先西南流,出山后进入河谷平原改东北流,流经浑源、应县、怀仁县,于怀仁县河头乡新桥村,汇入桑干河。
浑河上游流经黄土区,河水含沙量高,故名。浑河两岸地势平坦,是重要的农耕区、人口聚集区。主要支流有唐峪河(柳河)、王千庄峪河、凌云口峪河、大峪河等。
关于桑干河,唐人有诗刘皂《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五代时期,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各率骑兵,在桑干河一带会盟,两人相谈甚欢,结为兄弟。
1948年,作家丁玲写了著名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反映土改斗争。
大同盆地以东,是太行山区,自北向南,有蔚县盆地、涞源盆地、灵丘盆地等。
涞源县,是涞水起源,并因此得名。

涞水就是拒马河,北易水南易水,均汇于拒马河。
拒马河汇于大清河。
大清河的上游支流,包括三系:
北系为北拒马河,南拒马河;中系为流经保定的府河;南系为唐河。
各支流汇于白洋淀,而自白洋淀流出为大清河,大清河汇于海河,因此,历史上,自保定乘船,经过白洋淀,可直达天津,六十年代以后,水势减少,航线取消。
拒马河,中途分为南北两支,又在高碑店合二为一,再合为拒马河,汇于白洋淀。
赵王河,与拒马河、大清河有连接,流经雄县。
《水经注》记载:“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涞源曾名广昌县,隶代郡,涞山一山分七峰,又名“七山”。《广昌县志》说:“拒马河源,在县城南半里,出七山下”。拒马河古称涞水,约在汉时,改称“巨马”,有水大流急如巨马奔腾之意。后渐写作“拒马”,相传曾因拒石勒之马南下。无论“巨马”、“拒马”,均言其水势之大。
拒马河得名于抵抗石勒的传说是这样的:
西晋定都洛阳,那时的北京称幽州,山西称并州。西晋末年,匈奴汉国的刘聪攻陷了洛阳,匈奴汉国大将石勒也率大军,攻陷并州。据守并州的刺史大将军刘琨,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边打边向幽州方向退却,试图与幽州刺史王浚联手抗敌。退却途中,刘琨率部在今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一带,数次与追杀而来且兵力数倍于己的石勒大军作战。一日,刘琨率众退守到了今张坊、石亭一带,依托滔滔涞水,摆下阵势,决心与石勒决一死战。刘琨派人从山上砍来树桩,从百姓中收集木料,在岸边扎起一道道拒马,阻止石勒大军过河,这些措施,对阻击企图过河的石勒将卒十分奏效,因此,双方大战了四十天。激战正酣时,古涞水突发洪水,将对垒的两军阻隔在了东西两岸,石勒兵困马乏,望河兴叹,只得班师回朝了,从此,涞水改称拒马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