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余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其中要义,那便是“思无邪”。
《思无邪》原出《诗经·鲁颂》中《駉(jiōng)》之一篇,全诗如下: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駵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诗经·鲁颂·駉
“思无邪,思马斯徂”一句,意为“马儿除了沿着大道奔行之外,不考虑偏斜的道路,飞也一般奔向远方”。因为孔子之意似乎也可以这么理解:《诗经》三百余篇的核心要义,无外乎坚定正道,不去想歪门邪道。
以往的文章已经提过,《诗经》是儒家推崇之经典,其中描述,上至天子祭礼、下至百姓耕种。《诗经》中的篇章,有的能引发人心中的良善情怀,有的能警醒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总体来讲,其中篇章所呈现之景象,似乎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良善的生活、好的生活应当是什么样的。
《诗经》分《风》《雅》《颂》,分别为民风民情、贵族祭祀、宗庙祭祀之诗歌。天子通过采风者所呈上的《风》了解民情,据而施政;贵族祭祀、宗庙祭祀都是西周礼制之要求和反映。换句话说,《诗经》统而总之地呈现了西周礼制下,自天子到庶民,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的生活实际和活动指导。既有“指导”之意,那么“无邪”就有足够的理由了。
自天子至庶民,如果都以《诗经》中的篇章为参考,从中感受、学习、遵循正道,那么一个运行有常的社会面貌似乎是可以想见的。
暂且将《诗经》放在一边,程子对“思无邪”的解释为“诚”,即诚一不偏,坚定方向不动摇,不三心二意,不偏不倚。求学之人,似乎也应当领会其中之意。引用《大学章句序》中的句子来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但其核心却是一致的,自身精进,由己及人。现实生活中,自然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或者说需要参与到治国平天下中,但“修身”一事任谁都免不了。
可能有人会就前述四者嘲讽儒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哪儿有那么容易。其实这话说早了,因为“修身”本就已经是很难的事情,甚至“格物、致知”已经能够难倒许多人了,再到“诚意、正心”,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做不到的原因,恐怕少不了“思有邪”这一点,许多时候我们都是心猿意马地活着吧。
儒家所求所愿,也可以用“思无邪”来说,并不容易做到不是吗?也许可以借诗经做一个小小的例子,诗经中的诗篇多为四言,并且有许多重复的句子,层层叠叠,层层渐进。就拿前面的《駉》来说,有多少人能诚一不偏地认真读完呢?只是看到密密麻麻的“駉”就已经开始想些有的没的了吧?试问我自己不也是这样吗?
思无邪,愿共勉。
/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