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即将揭晓,除了余华、残雪、村上春树、米兰昆德拉等得奖热门外,一位来自非洲的作家,近些年也屡次上榜。

他就是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界文坛给了恩古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目前非洲最重要的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曾评价,“如果诺奖给非洲作家,非他莫属”。

来自非洲的恩古吉,自身经历充满传奇,尤其是他在肯尼亚度过的童年,贫困、原始、神秘。

他的三部曲之一《战时梦》,就回忆了上高中之前,他在肯尼亚度过的时光,带我们走进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非洲,这将是一段特别的阅读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肯尼亚是一夫多妻制,恩古吉的父亲娶了4个老婆,一共生了24个孩子。因为兄弟姐妹太多,童年时的恩古吉,曾一度搞不清自己在家中到底排行老几。

恩古吉出生的小村落,原是本地人居住的土地,却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划归为白人专用的“白人高地”。恩古吉的父辈原本是当地望族,也失去了属于自己的财产。

原始、蛮荒、贫困,又失去了权利和尊严。在恩古吉的童年记忆里,他一度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家人一整天都在为寻找食物而奔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后来反对殖民政府的“茅茅起义”,村子里的人整天担惊受怕地生活,这让恩古吉的童年,又多了几分惊心动魄。

《战时梦》中的回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然而,书中展现的却不仅仅是困境。

这些阴暗面,仿佛是色调暗沉的背景,更突显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美好、思乡的深沉。

在书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非洲文化。一夫多妻制的部落里,几个妻子之间,总能够和谐相处;传统的割礼——非洲的成人礼——恩古吉回忆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本地人世世代代说的吉库尤语,抑扬顿挫的韵律,仿佛是音乐般富有诗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们的印象中,非洲代表着原始、落后,而“文明”、“道德”这类词语,用来形容非洲似乎是奢侈的,更何况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非洲。

《战时梦》却用作者的亲身经历,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不同的非洲。虽然这里蛮荒、贫苦,世代传承的迷信与陋习,却依然有人性的动人之处,亲情、友情、故乡情,对土地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与世界上所有人都是共通的。

恩古吉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为父亲的第三个老婆,母亲很少有嫉妒之心,总能与其他女人和平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恩古吉有众多手足,母亲时时告诫儿子,兄弟姐妹间要互相关爱。

在母亲的教育下,即使在食物极其匮乏的日子,恩古吉也能与兄弟共患难,一起分享一根香蕉,或一个番薯。而在恩古吉生病时,他幼小的弟弟,用独轮车推着他四处走,帮他
渡过
了艰难的日子。

在遭遇家暴后,母亲则展现出独立的一面。她带着孩子们离开了父亲,依靠自己养羊种菜,将几个孩子拉扯大,这在当时的非洲,是难以想象的。

而母亲给恩古吉最大的财富,则是精神上的鼓励。

恩古吉在童年时,展现出写作的天赋,立志成为一位作家。而在那种条件之下,读书的艰辛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小学时,因为要穿校服,恩古吉才有了一件正儿八经的衣服;

家里穷得没钱买煤油点灯,他每晚要借着炉火的光读书;

为了攒够学费,他要在课余时间,去地主的农场里做工,和母亲一起去商店找工作;

整个童年时代,恩古吉都是光着脚度过的,在历经坎坷考上高中后,学校发出的穿皮鞋的要求,成了恩古吉升学的最大障碍……

家道的起起落落,肯尼亚的战火硝烟,甚至一件衣服、一双鞋,任何一件事,都能将恩古吉从求学之路上拽下来。

而他却一一克服了,这有他个人的信念、好心人的帮助,而母亲的鼓励与支持,却是最重要的。

每当在抉择的十字路口,母亲都会问恩古吉:“你真的尽你所能了吗?”

有了这句灵魂拷问,恩古吉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会想尽办法克服,即使是在战火时期,也能向着梦想不断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恩古吉或许不是天生的作家,但非洲神秘的血液、母亲给予的顽强、一生坎坷的经历,加上他对梦想的执着,成就了一位伟大的作家。

而在故乡肯尼亚度过的童年,也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世界上伟大的作家,在造梦的同时,都在追溯故乡,恩古吉也不例外。

他的童年是“分裂”的:一方面是血液里原始的非洲基因;另一方面则是西方殖民文化的侵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命运的颠沛流离中,他渐渐发觉:

在欧洲殖民文化灌输下,肯尼亚人渐渐失去了自己的语言。就像非洲作家法农在《黑皮肤,白皮肤》中所指出的,黑人在被殖民之后,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自我意识会产生“异族化”。

外界的经历与内心的文化冲突,让恩古吉最终意识到:虽然非洲国家取得了独立,然而受西方文化影响,在文化身份上却没有真正独立。

为此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握紧语言这个知识生产和知识赋权的工具,我们要如何在世界上拥有自己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7年,曾用英语创作的恩古吉,决定彻底抛弃英语,改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吉库尤语创作。

对一位创作了几十年的作家来说,抛弃了世界流行的语言,转而用相对小众的语言创作,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与决心,却是他回归非洲意识本身的宣言。

1938年出生的恩古吉,如今已是83岁高龄,而创作《战时梦》时,他也已是古稀之年。可关于故乡、关于童年的回忆,却依然鲜明生动,那是镌刻在内心最深处的记忆,那是他永远的根。

(原创内容,首发于头条号“半杯咖啡读好书”)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