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通过概率论脱单或者单身

来自数学家的哀嚎。曾经,一个长期单身数学家写了一篇论文向天发问——《为什么我没有女朋友》(Why I Don't Have a Girlfriend)。

于是,他决定通过自己的专业找寻解决的办法。

一腔热血后得出一个结论:合适他的女孩子还没有外星人多。

晴天霹雳!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N=R*×Fp×Ne×Fl×Fi×Fc×L

这个公式叫做德雷克公式,而这个数学家叫做彼得巴克斯,他对德雷克公式稍加改动就计算出了未来对象的数量。

不管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每个符号背后的定义是什么,我们只从小学学过的加减乘除来看。

N=R*×Fp×Ne×Fl×Fi×Fc×L

不难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N的数值是右边七个指标相乘的结果。

如果在择偶地点确定之后,所有其他的数值都是小于1的百分数,那么就表示等号右边的数量越多,N的数值就越小,也就代表这个数学家脱单的机会就越小。

我们来看看这位数学家的要求是哪些:

1、拒绝异地恋,要求是在伦敦的女性

2、对方的年龄范围在自己年龄基础上上下浮动十岁

3、是一位具有基本道德的单身女性数学家

4、大学本科学历

5、足够吸引我

6、我能够吸引她

7、相互看对眼,还能合得来

按照彼得巴克斯的条件带入公式后,合适他的女性全球范围内不超过25个。

啊,孤独的数学家!

如今时代不一样了,很多的年轻人对于婚姻并没有像上一代人那样向往,反而千方百计地想要高质量的单身。于是“催婚”就逐渐演变成了待成家青年人和父母的主要矛盾,各种亲子大战轮番上演。

想不到吧,曾经帮助过数学家找对象的概率论依然可以救你。但不是让你成家的概率变高,而是让你单身的机会增大。

亲朋好友们在劝诫未婚男女们进入婚姻时普遍都会强调,把条件放低一点,再放低一点,能过日子就行。

而想要单身的你要做的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把找对象的条件开的足够多,开的足够高,并且所有条件要同时满足,那么,你能脱单的几率也一定会足够的小。

比如你可以跟自己的父母说,你对结婚对象的要求有哪些。

如果你是男生你可以这样要求:

1、身高165cm左右

2、是一位有基本道德的体制内单身语文女教师

3、年龄在你年龄的基础上上下浮动5岁

4、在南京

5、硕士及以上学历

6、合眼缘

7、有车有房

如果你是女生,你的要求可以是这样:

1、身高180cm左右

2、是一位有基本道德的单身国家公务员

3、不接受姐弟恋,年龄范围在5岁之内

4、在杭州

5、硕士及以上学历

6、和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7、有车有房

你看,这样一来你单身的机会是不是就大大地增加了,并且要求也并非“丧心病狂”。这就叫做用魔法打败魔法。

你可以跟家人表示自己并非“故意”单身,而是条件不允许。

那你们的家庭矛盾就从你和父母之间转移到你和父母到合适的对象之间,巧妙地把主要矛盾从家庭内部转移到“一致对外”,争取社区五好家庭标兵。

这就是概率论在现代青年人在脱单中的运用,如果你想要脱单,你就要善于运用概率论中的“加法规则”,也就是你的择偶标准中不要多个条件同时满足,只需要在多个条件中满足几个就可以了。

如果你不想脱单,你就要熟悉“乘法原则”,条件要开的足够多,并且每一个条件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的比例要足够低,“多”和“低”同时发生就算是月老用钢筋牵的红钱也被你掰断。

啊,神奇的概率论!你看,一把刀正反面双用的方法都告诉你了。

为什么很多人道理都懂,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很励志的电影人生或者非常励志的个人,逆袭往往是他们最出彩的地方。

所有看到的人心里不禁都会冒出一丝丝的幻想“我没比他惨,那我是不是逆袭的几率更大?”

有句俗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还有一句成语:否极泰来。

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传达着一种朴素的概率思维。这样的话似乎都在告诉着人们,不管如何,等你吃够了苦头老天爷总会给你一点甜头。

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你在遭受挫折的时候真的会有人事后来补偿你吗?不见得。

在概率论里面,有一个定律叫做“强大数定律”,大概意思就是:随着数据越来越多,频率最终一定会接近真实的概率,前提是在数据无限的情况下。

所以某人的逆袭,运气散尽后的无穷后福在“强大数定律”的统治下都只是一个“局部频率”。

即使算上全球人类60亿的巨大人口数量,也不能满足“强大数定律”的胃口,只能给出一个无限接近的可能,那就是“普通”是人类的均值。

这个世界上有“天才”,有“智力残缺者”,但是通过“普通人”用海量的人口冲量把“天才”和“智力残缺者”之间的豁口给填平了。

这就是整体通过均值回归影响了局部。

“天才”的后代不一定都是“天才”,“智力残缺者”的后代出现天才的几率可能也不大,但是出现普通人,或者依旧是“智力低下”的可能反而会更大。

所以一直都处在低谷的人,下个路口不一定就是巅峰,很有可能是更低的谷,也有可能是不太低的谷。

而发现自己一直在巅峰的人,下一秒也不一定就是跌落,当然一直巅峰固然不可能,但很大可能就是平缓一些而已。

这就是均值回归

或许你会觉得有些伤感,就此就不努力了吗?当然不行,因为每一个低谷,每一个高峰,都是一个人在竭尽全力后维持下来的。

这本刘嘉概率论通识讲义,给我们用了很多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案例讲解,让我第一次觉得数学这个科目也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公式和定律。

老师成功地让我相信了概率论确实是一门关于语文阅读能力的系统,因为老师用他自己的文字生动地向我证明了。

一本好书,一位良师,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