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编者按:本文原创于2015年),新编历史京剧《天下归心》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出戏在2014年国庆期间在京连演10场,引起相当大的轰动。
2014年新年戏曲晚会上,此剧中“母子相见”对唱又呈现在国家领导人及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好评如潮!
可是又有谁知道,这出戏和我们新乡市延津县有关呢?
郑伯克段于鄢
这出戏根据旧京剧《掘地见母》改编而来,出自历史名著《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左传》记载:“大叔又收二鄙(西鄙、北鄙)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廪延”就是现在的新乡市延津县。《东周列国志》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讲得很详细,“廪延”的名字前后出现八次之多。说的是春秋时的郑国,郑武公娶妻姜氏,姜氏生大儿子时难产,受了一些惊吓,因此很不喜欢这个儿子。
三年之后又生下二儿子,长得眉清目秀,取名叫段,姜氏非常疼爱,想让老二继承王位做国君。可是郑武公不同意,认为老大无过失,不应废长立幼,仍按规矩立老大为世子,将来做国君。
为了安慰姜氏,把共城(今新乡市属县级市辉县市)作为二儿子段的封地,称作共叔段。尽管如此,姜氏还是不高兴。
武公死后老大当了国君,就是郑庄公。姜氏宠爱老二的脾气还是不改。她今天要求把这个地方封给老二,明天又提出把那个地方封给老二,最后指名要“京”,庄公迫于母亲的压力,硬着头皮又把“京”这个重要地方封给了弟弟。从此,共叔段改称“京城大叔”。
这样一来,京城大叔的地盘得手如此容易,野心越来越大,暗中叫西方、北方边境的地方官也听他的调遣,接受他的管辖。后来又把这些地方完全划入自己的领地,一直扩展到廪延(今新乡市延津县)一带。
在这中间,不少有正义感的大臣早就看不下去了,多次劝郑庄公下手。郑庄公先后两次说出两句很精辟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昵厚将崩”。不用着急,坏事干得多了会自取灭亡;对国家不义,对家族不亲,扩展得越大,崩溃得越快。
直到他的弟弟动真格进攻首都,他的母亲暗中作内应,阴谋完全暴露之时,庄公才下令反击,结果一举获胜。京城大叔逃亡到他的封地共城,庄公派出两路大军围攻,须臾攻破,大叔自感无脸见兄,自刎而亡。
庄公掘地见母
弟弟死了,然而对于这场内乱的始作俑者、他的母亲姜氏怎么办呢?郑庄公一怒之下,不念一点母子情分,下令把他的母亲姜氏放逐到非常荒凉的城颖,并发誓说:“不及黄泉不相见!”意谓断绝母子关系,让母亲去死!
庄公深居王宫,又突然感到凄凉。弟弟割据、谋反,那样处置不亏他,母亲呢?好赖是自己的母亲啊!我当着群臣发出那绝情的誓言,这不留下“不孝”的千古恶名吗?庄公后悔了。
一个叫颖考叔的地方官听到这件事,趁着进献贡品的机会来见庄公。庄公留他吃饭,他把肉放在一旁,说要给母亲带回去吃,庄公更被他孝敬母亲的行动所感动,叹息自己没有娘亲可孝,颖考叔追问原由,
庄公说:“我当国君发出誓言,怎好更改?”
颖考叔献计说:“这不难,开挖一条地道,您跟老夫人在地道中会面,谁还能说您违反了誓言呢?”
庄公大喜,依计而行。
地道挖好,庄公走进地道,颖考叔已先引姜氏来到地道等候,庄公一见母亲,赶紧拜倒在地,口称“孩儿不孝,求母亲恕罪!”
姜氏赶紧双手扶起儿子说:“此乃老身之罪也!”
母子抱头大哭,遂升梯出穴,庄公亲扶母亲登辇,自己执銮随侍。国人见庄公母子同归,无不以手加额,称庄公为孝子。
公子滑攻廪延
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逃出共城,到卫国搬兵伐郑,诉说伯父杀弟囚母之事,卫桓公一听大怒:“郑伯如此无道,当助公孙讨之!”遂兴师伐郑。
郑庄公闻听侄儿公孙滑搬动卫国大军前来侵伐,气势汹汹,问计于群臣,听从大夫公子吕的建议,给卫桓公写了一封信,陈述事情经过。
卫桓公一看,啊,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怎能听了一面之词就兴师助逆呢?遂下令收兵,结果使者未到,公孙滑领着卫军已乘廪延(今延津)无备,攻下了廪延城。
郑庄公大怒,命大夫高渠弥出车二百乘,来争廪延。这时卫军已撤回,公孙滑势孤不敌,放弃了廪延城,仍投奔卫国。高渠弥乘胜追击,直抵卫郊。卫桓公赶快召集群臣,问战守之计。听从大夫石蜡的建议,给郑庄公回书一封,说自己误听公孙滑一面之词,说您杀弟囚母,使孙侄无存身之地,故以兴师,一读来书,方知真相,悔不可言,即日收回廪延之兵。愿意绑公孙滑以献之,复修旧好。
郑庄公一看来信说:“卫既服罪,寡人又何求焉!”这时国母姜氏,又怕孙儿公孙滑被杀,绝了二儿之后,遂向庄公哀求留其孙儿一命。庄公一来看在母亲讲情,二来考虑到公孙滑孤立无援,翻不起大浪,于是又给卫桓公回书一封,答应撤兵,重归于好。
公孙滑虽然有罪,念我弟只此一子,就让他留在贵国,延续我弟香火吧!于是,这场战事才彻底结束了。公孙滑最终“老死于卫”,这是后话。
这是《左传》以至《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十分有名的故事。在《左传》中,叫《郑伯克段于鄢》,不仅被选进《古文观止》,还被大学教材《古代汉语》选为“范文”。文章中的“多行不义必自毙”被作为“名言”、“警句”代代相传,并被作为“成语”选入《汉语成语辞典》。
这篇文章、这件事为什么会受到历代名家如此重视呢?她揭示的几个重大问题至今被人们所高度关注——
悠悠人世间,“孝道”至高无上。
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凭个人好恶,干涉朝政,支持、纵容小儿子扩充势力,搞割据、分裂,进而反叛,阴谋篡位。
郑庄公对母亲和弟弟的这些行为,愤恨、恼怒到了极点,不仅称母亲为“姜氏”,还对母亲发出“不及黄泉不相见”的誓言。另两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昵厚将崩”虽然是针对弟弟的,实际上也包涵着对母亲,因为弟弟的反叛行为一直都是在母亲的支持下进行的。但郑庄公念其母子情分,最终给予宽恕。
他先把母亲安置到城颖,发誓“不及黄泉不相见”,“既而悔之”,很快就又后悔了。但作为国君,发过誓言,无法收回。后来在颖考叔的串掇下,掘地见母,最终还是把姜氏作为国母伺奉着。
新编京剧《天下归心》介绍剧情内容说:“通过描述春秋时期一代贤君郑庄公摒弃前嫌与母亲重归于好的故事,表达出中国古人‘血浓于水’的孝道亲情和非凡的智慧。”
母不贤子不孝,在百姓家会被人诟病,在帝王家则会动摇国本。郑国大夫颍考叔想尽办法劝说庄公回心转意,更掘地九尺布设“黄泉”,终于让庄公母子在“黄泉”相见,冰释前嫌。正所谓仁孝治国,天下归心。
不违誓言,信用至上。
这件事的特殊,就特殊在“掘地见母”,为什么要不惜动用人力物力,挖个地道,在地道中见母呢?
目的就是不违背誓言,按誓言办事,“不及黄泉不相见”吗!挖地道挖出了水,见到黄泉了,因此也可以和母亲相见了!颖考叔说“谁还能说您违反了誓言呢!”古人这种信守诺言、一诺千金的精神、做法,是不是让我们现代人感到可爱又可敬呢?
大气候大环境,至关重要。
郑庄公按自己的誓言办事行不行?不反悔行不行?让母亲一直住在城颖,至死不与母亲见面行不行?根据当时形势看,还真不行,很有可能形成“内忧外患”。
你看,属下地方官主动跑来劝解,共叔段的儿子到卫国搬兵一搬就来,不都说明这个问题吗?特别是搬兵伐郑,卫桓公一听郑庄公杀弟囚母,立即大怒,遂即传令发兵讨伐无道。这是何等的有正义感啊!何等的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啊!杀弟囚母、违背“孝道”是多么的不得人心啊!
郑庄公面对国法、亲情,既处置了反叛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又尽了“孝道”,顾及了母子亲情,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津津乐道,大书特书,大讲特讲。
这件事就发生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共叔段被封的“共城”就是现在的辉县,“掘地见母”的地道就在今辉县梅溪村南义冢“孝子洞”,“廪延”就是现在的延津,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遗迹”篇中有“廪延故墟”,明朝人越应扬作有《廪延旧堆》诗一首:“沙门四垒拥香台,二鄙曾收《左传》来。见说廪延延且久,谁怜元廪旧虚堆。”
遗憾的是,旧县志中记载的这个“廪延旧堆(故墟)”不知何年代早已无影无踪了!现在唯一能够确认此事与延津有关的,只有《左传》与《东周列国志》这两部古典名著的文字记载了!作为故地后人,我们应该了解家乡历史,学习历史文化,继承、发扬光荣传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服务。(文/延津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法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