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胜仗,却并没有人为此高兴。当车行至鸭绿江边,车内走下一位头发花白的将军,他背过身,眼泪止不住地从眼眶中往下流,他是司令员,那里埋葬着他的兵,可是他却不能带他们回家,他甚至不愿去回忆这场战争。

他是宋时轮,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他带着他的兵打退了美“王牌军”,创造了人民解放军有史以来唯一一次消灭美军建制团的纪录。

可创造奇迹的同时,有太多的战友永远留在了那场战役中,也有太多让人不敢回忆的场面。因为它过于残酷,也因为它过于惨烈。

这场战役,就是长津湖战役,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

那一年是1950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虽然百废待兴,但因为战争的结束让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可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十几天之后,由美国及其他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正式介入这场内战。

朝鲜战争爆发了。

其实@发小吖曾经并不理解我们为什么要派志愿军去条件那么艰苦的地方支援,不惜代价。

直到看了电影《长津湖》,我才更多地去了解,然后才明白,作为邻国,作为那个曾经被欺负的沉睡巨人,我们别无选择。

抗美援朝,同时也是在保家卫国。当“联合国军”跨过了那条三八线,前面就是我们的鸭绿江了,不反抗只能挨打!

而“洋人从来都看不起我们,尊严只能在战场上取得。”也因为“我们不能把仗留给我们的后代”。所以面对当时的全世界装备最精良的美军,每个人手里只有几颗子弹的志愿军出发了。

在电影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发生在新兴里,在那里,我们的志愿军对上的是美陆军第七师三十一团。

这是一支战功显赫的队伍,曾被他们的总统亲自授予了“北极熊图”的称号。

这支队伍中的大多数官兵都参加过二战,可以说无论从装备还是经验上,他们对战场都十分熟悉和了解。

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前不久刚向总统杜鲁门保证并放出豪言会让士兵们回家过感恩节,因为战争将会在这之前结束,而他们赢定了。

出身于军人世家的麦克阿瑟是美国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更是常年保持着学校最有成绩

这一份自信并不是狂妄,因为如果麦克阿瑟的队伍没有遇到我们的志愿军,那么显然他就是美军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位将军,没有之一。

这样一位将领的出现瞬间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局势,但他的野心显然不仅仅是在这里,他的目光看向了鸭绿江这边。

他不顾多方的劝阻,更是自信满满地放下豪言,却最终在志愿军的包围下,无奈狼狈撤退。

美国陆战1师作战处处长,阿尔法·鲍泽上校说:如果中国人拥有足够的后勤支援和通信装备,美王牌陆战军一师不可能逃离长津湖水库。

而随着这一次的溃败,麦克阿瑟的个人威望也跌倒了谷底,甚至被人称为“大骗子”。就像日本防卫厅评价《朝鲜战争》时写的:“我们至今难以想象这些一个月内空着肚子,弹匣里只有几颗子弹的士兵,为何只要没有倒下便一刻不停止那日渐绝望的漫长追击。”

麦克阿瑟显然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给实力相差这么多的志愿军。这一群身穿单薄棉衣的士兵又是如何坚持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与美军展开这一场长达28天的战斗的。

如果麦克阿瑟在此之前可以多了解一下中国军人,或许他就会知道,中国军人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有一个人就会继续战斗下去的精神。他会知道中国军人从来不会和国家谈条件,也从来不会因为装备的匮乏而抱怨退缩。

他们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因为他们相信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更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人在,阵地就在。他们可以为了伏击敌军长时间在冰地俯卧,即使这会让他们牺牲;他们可以独自守着阵地到最后一刻,只为了可以多杀几个敌人,即使这会让他们牺牲。

就是这样一群人,让我们的红旗高高飘扬,让我们这一代得以生活在如此平和稳定的年代。

美陆战一师鲍泽上校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美国陆战队员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而这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战士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看完电影《长津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或许就像网友说的那样:“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灯火阑珊、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这便是最后的‘彩蛋’。”

盛世如你们所愿,而说一声“谢谢”真的太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