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历史这幅沉重画卷,总会对民国那个灰色般的年代心痛和唏嘘,同时我们又会感到一丝庆幸,我们身处中国的和平年代,在回忆那个年代时,脑海中甚至没有一副具体的景象。
我们总以为战火永远停留在几十年前,殊不知我们所以为的岁月安好,国泰民安,是真的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
基辛格曾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相信很多中国人看到这句话时都会深有感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英雄们为我们挡住了风雨和危机。
马占福便是这样一位英雄,他同样生存在我们以为的和平年代中,却在战场上洒下了自己最热烈的血。
一、和平年代的战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与主张霸权主义的苏联不相为谋,那时中苏关系正处于冰冷期,甚至爆发了“珍宝岛”的冲突。到了七十年代,中苏已经从曾经的朋友转变为彼此的敌人。
我国虽然没有了苏联这个伙伴,并不意味着我们自身就没有实力,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任人欺辱。我国向来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越南却对我国不断挑衅。
越南在近代时期曾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与我国的半殖民地历史有所契合。本是一衣带水的伙伴,唇齿相依的命运,两国之间就算不是亲密无间,也该是和平相处的模样,现实却让人大失所望。都说国际场上,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我国对此深以为然。
越南在二战后便处于南北对立的状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与其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对越南的发展不断施以援手。曾遭受战争重创的越南发展资金缺乏,本不富裕的我国对其倾囊相助,无论是资金、技术,还是物资,中国对越南都给予了最大的帮助。
越南始终是一个整体,南北之间的对立意味着内战是无法避免的,1955年,越南战争爆发,这看似是北越和南越之间的对抗,实际上是两个格局、两个阵营的较量。北越在我国和苏联的支持下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南越则在美国的支持下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
这场战争一打便是二十年,最后虽以美国宣布撤军,北越胜利、统一全越作为结局,但战场上从来都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战争对于任何一方来说都是一场巨大的损失。越南在这次战争中民不聊生、伤亡惨重,本应该对来之不易的统一倍加珍惜,着重于国内经济发展。
事实上,越南并不安分。领导人的变更、亲中政策的转变,中苏关系的恶化都使得中越的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尤其是中美恢复外交接触以来,中越的关系逐渐变得严峻。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深陷越战泥沼的美国见我国与苏联的关系每况愈下,便对我国展现出友好的一面,而我国出于自保,也清楚明白此时与美国交好是明智之举。
我国虽与美国有着外交上的接触,但独立自主的宗旨不会改变,和平共处的原则不会放弃,并不会对其他国家有所冒犯,更没有对越南做出什么过分的行为。
越南原本就是一个小国,他自以为的国力强盛只不过是苏联对他的扶持。越南的国力不断强盛,野心也不断膨胀,竟然做起了扩张版图的春秋大梦,将算盘打到了我国头上,扬言要夺取我国部分领土,全然忘记了中国曾经的帮助,恩将仇报地侵扰我国。
最开始,越南先是国内排华、打压华侨,后接着在中越边界挑起武装斗争,打伤边民,推倒界碑,侵占我国在南沙的群岛达到百分之九十六。越南背信弃义的行为不断挑战着我国的底线,我国对越南忍无可忍,中越战争一触即发。
1979年,中越战争正式爆发,千千万万的中国战士踏上前线的列车,山野之中,战士们宣誓的声音响彻云霄——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发扬我军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为祖国争光,为家乡人民争光,为牺牲的战友报仇,誓与阵地共存亡!......”
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他们的眼神坚定有光。这不是电影,但比任何电影画面都要让人热血沸腾,只因他们是中华儿女,只因祖国需要他们来守护。
五星红旗在战场上高高飘扬,枪声不断,炮火四起,我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历时一个月将祖国的领土牢牢守住,这是战士们用血,用命换来的。这并不是一段遥远的时光,而曾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父辈母辈那一代。
中国军队向来士气都是很足的,中国战士从来都是一往无前的,他们不会让中国输,也不会让众多中华民众面临太多的危险。他们将国家的重担挑在自己肩上,将自己的生命谱写成一首壮丽的诗歌。
中越战争一个月后虽暂时以我国胜利落下帷幕,越南并没有因此善罢甘休,两国的军事对抗没有结束,在罗山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等地区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长达十年。
中国稳占优势,越南只是苦苦消耗。令人心痛的是,战争即意味着牺牲,那一次次胜利都是用命换来的。
二.忠孝终究难两全
中国自古便有忠孝难以两全的说法,马占福少时读书时对此并没有太大的体会,参军之后也只以为只是亲人之间聚少离多,未曾深刻体会过。不过他却在这次中越战争中,在生命的燃烧时刻诠释了这个道理。
他叫马占福,是一等功臣烈士,牺牲时年仅二十岁,二十岁的他眉眼间还是个稚气未脱、半大不大的少年模样,举手投足间正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青年,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战场上。
1966年,马占福出生在青海的一个小村庄,家中四个孩子他排行老三。他自小聪明懂事,家中的农活他经常帮助母亲和兄长分担,从不叫大人们操心,他热爱读书,并且学习刻苦,虽考上了高中,却因家中贫苦不得已早早辍学。
他并没有因为学业的中断而放弃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既然学文之路已断,那便从军报国,将书中学来的英雄精神之光披在身上,穿上荣耀的军装,去成为一个所向披靡的战士。
十八岁那年,马占福得以顺利参军,踏上了离乡的道路。入伍之后,他训练极为刻苦,很快便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兵。军中发下来的津贴他大多都寄回家中补贴家用,远离家乡的他无法长时间在父母身边尽孝,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自己对于父母的愧意。
马占福在军队的潜移默化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爱国之心。他深感国家强大,百姓安康的重要性,他想成为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他是这么想的,同时也是这么做的。
马占福是一个爆破手,爆破手是一种需要在生死边缘徘徊的特种兵,他们需要引爆炸药包、执行爆炸任务。马占福的战场便是“167高地”。
在中越边境老山轮战中,中国的解放军们将这个地方前后打了三次,167高地是越军的防御要点,越军曾依托这里有利的地理地势,建造了较为完善的防御体系。
正所谓打蛇就要打七寸,要想彻底击退越南的军队,越军这块主要的军事基地便不得不攻,早一天攻下167高地,边境人民便少受一天战乱之苦。这里既然能成为越军重要的防御基地,自然是难以攻破的,进攻167高地的危险也是极大的。
马占福牺牲那年攻打167高地便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那是1987年的一月,正是冰冷的冬天,马占福所在号称“老虎团”的四连的战士们却用一腔热血,对祖国母亲许下最深重的誓言。
马占福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敢死队,战士们照了相写了遗书,像是在与这个世界作别。这本就是一条生死难料的路,每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们对得起国家,却始终有愧于父母。
马占福在那个时候才真正意识到书中的那句“自古忠孝难两全”,想到母亲不识字,他又对着录音机录下自己的遗言。他本有太多太多的话要对母亲说,话到嘴边却难以说出口。
母亲怀胎十月将他带来人世间,又付出十多年的艰辛将他抚养长大,物质上虽匮乏,情感上却没少过一分。马占福的想说的既有对母亲的感激,也有愧疚,他忽然成为了一个不善言辞的人,说出来的只有一个“娘”字,融杂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几乎是喊了26遍。
马占福心无杂念地上了战场,他和战友们在167高地埋伏了一夜,在凌晨时分将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敌人随即应战,马占福动作娴熟地引爆了敌人其中一个工事,在继续向前冲的时候却遭到了敌军火力点的猛烈射击。
马占福的腹部遭受重创,连肠子都掉落出来,战友大喊着叫他后撤疗伤,他却忍住剧痛,掏出急救包,将自己的肠子硬生生地塞了回去,用三角巾潦草地封住了伤口,三角巾很红,那是信念的颜色。
此时的他已经将生死置之脑后,满脑子都是寻找火力点。马占福拖着血肉之躯在战场上艰难爬行,后面冲击的战友被前方的炮火苦苦压制,马占福已经达到了敌军的火力点,准备爆破。
此时若拉开炸药环,马占福必死无疑,却可以保后方战友周全。马占福知道自己难以生还了,他将爆破筒塞进了机枪口,并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战友们争取了时间。
战友们立刻明白了马占福的用意,用尽了全力向前冲,只听一声巨响,马占福被冲出去好远。战士们历经重重艰险,最终不负众望攻下167高地,马占福的生命却永远留在了南疆。
后来,马占福的遗体被找到时,手指还紧扣着拉火环,战友们不禁纷纷泪目。多年后,马占福的班长在提起他时还眼含泪水,说话哽咽,马占福牺牲前的那一声班长成了班长难以回忆的声音。
他牺牲时,母亲迫于生计还在雨中乞讨,当军队派人告诉马占福的家属马占福牺牲和荣获一等功的消息,那位白发苍苍的母亲泪如雨下,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一幕。
马占福的遗体安息在云南的一处烈士园,因为难以承担往返路费,母亲至临终都没能去抚摸儿子的墓碑,直到多年后家中境况有所好转,马占福的兄弟才在他牺牲二十年后去往云南的烈士园为他扫墓,站在墓前,马占福的哥哥感慨万千,感动和骄傲、心痛和怀念.....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