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从直播带货,到网友分享,到处都在给人种草,刺激消费。

通过煽动起焦虑情绪,让每个人因为焦虑,不断去购买,以满足自己的伪需求。

这里欢迎各位组员分享买过的踩雷品、智商税品、伪需求品,帮助其他组员省钱省心。

让我们做到: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做消费主义市场的逆行者!

——豆瓣“不要买|消费主义的逆行者”小组简介

豆瓣“不要买|消费主义的逆行者”小组正在成为新青年们反抗消费主义的圣地, 2020年10月设立至今,已经拥有了25万拥簇。

在小组设立的一个月之后,人们就会震惊于带货主播令人咋舌的成交量,铺天盖地的声浪会牢牢抓住受众的眼睛,媒体的扩音器,会覆盖任何一个角落,直到你买买买,一抒心中的焦虑郁结。而这个小组,成为了脱离消费社会的一股清流。

差评!不要买

在这个小组,所有人只做一件事,现身说法地打消你的购物欲。

比如简单粗暴的帖子主题:不要买xxx马丁靴皮鞋

当跟帖者表述“成功劝退”之后,就像一场戏剧,台上的卖力表演,终于获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在各类APP设计之初,色彩就成为了引导消费者行为的主要产品要素,他们会用明亮的暖色调,大红、大黄,刺激你的心智,大胆地买买买。于是,有人从色彩心理学出发,认为将主题设置为冷色调,将压抑购物欲。

当下,这款绿色的主题皮肤已经在淘宝APP下架。

购物APP的冷色调主题,如果只是压抑购物欲,那么将图标设置为黑白颜色,则可以从源头上消弭打开它的欲望。

被媒体煽动起来的浮躁情绪,的确需要一个地方让人冷静冷静,劝人不要买。

但是,当足够多的大众聚集在“不要买”小组,因为无法直白地表述消费主义所代表的文化定义,他们产生的内容,只能基于商品的实用性与价值性做出评价,这种抱团,更像是差评者聚集地,聚集在其中的群体,更像是一群叛逆者寻找安慰。

比如,在该小组的服饰鞋包类单品咨询专楼,每一位前来问询要不要买的伙伴,几乎都会得到一个不要买的回应。

要么是穿着风格问题:

要么是性价比问题:

或者是格调问题: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咨询,不是说是找理由,从别人口中,为自己找一个说服自己不要买的理由。久而久之,因为群体的聚集,大家都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共识,形成了《乌合之众》中表述的群体无意识状态:

群体成员彼此间通过暗示、情感传染等加快了无意识个性的显现,人们立即将接受暗示的思想外化为成自身行为趋向这个群体之中。

在这个群体之中,只有一哄而上的“不要买”,没有真正的评价与反思。

消除身份焦虑才能真不买

实际上,消费社会并不在乎少数人对商品本身的批判,因为这种评价,诞生于购物APP的社群,这群人的话语权仍是根植于消费社会建立的运行规则,这种差评式批判,只能引导人朝向更高、更贵、更好的商品,这种处境,反而陷入了消费主义的泥淖:以商品消费建立社会身份标签。

这套贴身份标签的模式,有一个十分简单的定义:消费等于成功。只有拥有巨大金钱财富、通过消费占有大量商品以获得社会身份和地位,才能将现代意义的成功明显表现。通过将这类成功人士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广而告之,以偶像代言的方式让消费文化得到鲜活体现,让这种标签模式成为社会共识。于是,所有人有了一条心照不宣的默契,具有炫耀功能的品牌,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溢价。

这套身份标签的极致玩法,当属奢侈品。奢侈品的实用功能、材料工艺等,并不能支撑其天价,其品牌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与身份标签,则是其溢价的核心要素。

社会丛林的橱窗展示,叠加消费者的“炫耀”,更加赤裸裸地展示了“成功人士”的物质水平、衣食住行、珠宝首饰等,富集的消费景观,也加剧了大众的焦虑情绪,而消费主义的渲染则为这种情绪提供了一个出口,去买买买。

至简天成既是专业的品牌服务商,也在反思这品牌、广告的价值与作用,品牌的工作并不是通过放大焦虑来抓人眼球,而是洞察真实的需求,准确地匹配供需,让双方各得其所,特别是粮油、快消品等领域,产品的大众刚需属性,注定了炒作的不可持续性,品牌所主张的价值、品质只有实至名归,才能在消费者心智中长期占据真实可靠的印象。

豆瓣不要买小组,是一股反叛消费主义的清流,但是,这里并不能解构身份标签的普遍焦虑,消除身份焦虑的消费主义定义,才能真正的“不要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