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张驿道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时期,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宋会要辑稿·礼二十二》载:宋真宗封禅泰山,“诏东巡由郓州临酅道北路赴泰山”,“二十日发翔鸾驿,至中路顿,备法驾入乾封县奉高宫”。郓即今东平,翔鸾驿在今肥城陶山之南,可知宋真宗此行取道今东平与肥城(肥城之安驾庄世传因真宗驻跸而传名),由岱岳区西境至奉符城(今泰安市区),因此宋代驿道应经今夏张境。后世“出西门行经六郎坟、王士店、夏张……入东平境”的大路,或即因循北宋故道。
但宋代只有夏张驿道,而未建“夏张驿”。《宋会要辑稿·方域一Ο》载宋真宗时泰山附近驿站之名称:“大中祥符元年五月九日,改郓州临酅驿曰迎銮,砂沟驿曰翔鸾。六月十四日,改兖州葛石驿曰回銮,知沟驿曰太平。”所述驿站分别在今东平、肥城、宁阳境,而无夏张驿。《会要》此下屡记诸驿兴革,亦无夏然驿之名。说明当时未设驿站,此后元明两代也无夏张驿建置。——另外,夏张古称嶅阳里,金元之际因建下张寨,遂名下张。明代设置下张保(见明《泰山志》卷四)。入清后始易名为夏张。因此宋代也不可能以夏张来命名驿站。
夏张置驿实始于清。据台北“中研院”史语究所内阁档案“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月二十二日山东巡抚兼提督衔鄂容安为夏张地方设立腰站事”,内称:“题为请于泰安县夏张地方设立腰站,所需马匹于肥城、泰安、聊城县拨马,共足二十八匹之数,驻于夏张,统归泰安县管理,以裨节政。”又乾隆《泰安府志》卷八《驿递》载:“乾隆十七年增设夏张腰站,内拔泰安之崔家庄驿马十匹,改拔肥城县里马十三匹,又增拔聊城县崇武等驿马五匹,增马夫二名半。”又载:“夏张驿:(原注:县西四十里,乾隆十七年增设。南自宁阳驿至此九十里,由此北七十里为长清县长城驿。)驿马二十匹,马夫一十二名半。”《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山东省马夫工食” 中有“泰安县之夏张”。可知夏张驿站建于乾隆年间。
其驿故址在今夏张三官阁以北,旧有馆舍、马号等建筑,规制弘阔,为岱西名驿。官吏文士宿此者甚多,乾隆时德明骚扰驿站案便案发于此驿。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十六日,山东兖沂曹道德明赴济南,经过泰安夏张驿,因驿站迎送任务较重。德明抵达之日,夏张驿同时接待了兵部的官差,难以如数提供传单上的人马,驿站人员徐元被德明杖责,伤势沉重,而德明一行人扬长而去。泰安知县张晋愤然请求巡抚玉德严查核办此事。此后玉德密折弹劾德明,清高宗亲谕严惩,震动一时。
文士词人过夏张者间有留题,如乾隆朝诗人桑调元有《宿夏张》诗:“冰轮皎洁照人行,廿里村鸡尚未鸣。张夏来寻夏张口,晓山看到晚山横。”道咸名臣黄恩彤有《夏张驿馆题壁仍用前韵》诗:“寒鸡喔喔叫荒林,起拨残釭酒懒斟。欲问空梁觅颜色,半钩斜月已西沈。”诗人邹钟有《十六宿夏张》诗:“旗鼓舒舒渡汶阳,隔河即是奉高乡。(原注:汶河以北即泰安境。)烛龙滚地天魔舞,一路秧歌到夏张。”同治朝名臣曾国藩由东平来泰山亦两宿夏张驿,并在日记中加以记述。
泰山斗母宫、三官庙等庙工,亦多得夏张驿捐助。事见于《斗姥宫重修山门钟鼓楼记》(清光绪元年,立斗母宫山门外)及《重修三官庙记》碑题名(光绪八年,立三官庙内)。
清代夏张驿道的经行路线,据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五《政教志·交通》载:“县境驿路有二:其一西南自三娘庙,由宁阳界入县境,经东西、夏张、天平店至大新庄,与东来之路合而为一。自三娘庙至大新庄,共计八十五华里。”其道沟通宁阳至长清,为当时“九省通衢”的重要支线。清末夏张学者高安默《王氏店路工碑记》称其道“南引金岭(陵),北达燕京,往来行旅络绎不绝”,交通地位十分重要。诗人刘曾騄有《夏张张夏谣》记此段山路之艰行:“夏张张夏,山峻风大;张夏夏张,石确路荒。天地跼蹐荆棘满,放胆稳脚高著眼。”夏张镇也因驿站、官道而繁盛一时。因“九省通衢”在民间口语中多称之为“九省御道”,故夏张驿道亦有“御道”之称。
夏张驿历经百年,至清末盛极而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清廷“裁驿改邮”,驿站遂废,夏张驿道也成为历史陈迹。而今只有三官阁下印满车辙的石板路基,犹见证着这一泰山古道的兴衰往史。
作者:周郢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Hi泰山”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