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男女对立问题的逐步显露,婚嫁再次成为了社会上一方尖锐的问题。

然从《说文解字》中细细品味,古代的婚嫁其实也并非是一件可以拿的上台面的事。

“婚、姻、嫁、娶、媒、妁、娉”七个字集中反应了中国古代婚姻习俗文化及亲属关系等内容,那么深入了解这七个字就成了我们解读古代婚姻的终南捷径。

从“婚、姻、娶”三字的构成与由来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三个字阐述了“劫掠婚”的本质。

什么是劫掠婚?

顾名思义,是指依托暴力掠夺手段将女性强行占为己有的行为。

这种有悖道德的活动于战国时期尤为兴盛,然而随着民智的逐渐开化,到了汉代这种现象逐渐佚失,仅有周边的一些少数民族还保有这一习俗。

那么为什么说“娶”这一词能和劫掠婚挂上勾?

“取,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取与娶二字同源而出,娶是取的古今字。

取字的滥觞源自于先秦时期,双方交战割取敌方左耳计数邀功的手段,而其衍生出娶亲之义与自身本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周易中曾有“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的记载。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桩匪寇马队前来抢亲的故事,女子拼命呼喊,但最终却只能顺从。

由此可见,娶亲于远古时期是并不以女方意志为转移的。

至于“婚姻”二字,婚是指女方家庭,姻则是指男方家庭。

但在最初之时,婚姻二字本是作“昏因”的。

作昏因之解与劫掠婚中的种种习俗亦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昏的本义是日落之际的夜晚。

在此时分,天色昏暗,妇家人看不清来人,已然放松警惕。

因此,男子大多选择在这个时刻抢婚,迎娶新娘。

二者说来,古人大多信奉阴阳五行,男子属阳,女子属阴,于昏时娶亲有“阳往阴而来”之义。

“嫁”字则说明了通过金钱货物等手段交易达成婚姻关系的古代婚俗。

“嫁”与“家”同出一源,二者互为古今,阐述了女子从娘家去到夫家的这一过程。

在先人看来,女子父母之处是不能称之为家的,只有丈夫所处方才为家。

除此之外,“嫁”还有表示买卖之义。

这点在古籍之中颇为常见,譬如《韩非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

这里不多做赘述。

相较现在的婚庆,古代的迎娶流程更加繁琐,有“三书六礼”的说法。

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亲书。

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其中,纳彩,纳征正是现在彩礼,聘礼的前身,这也体现了买卖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

“娉,媒,妁”三字代表了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婚姻模式——父母包办。

“娉”字即是上文六礼中“问名”所指。

在这一过程中,男女双方需要了解对方的生辰八字,若有不合,男方的父母便会竭力反对此门亲事,二者便断然不可能步入婚姻殿堂。

“媒,妁”二字在古代婚姻中也尤为重要。

在古代,结婚是需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媒指的是男家的媒人,女家的媒人则称之为妁。

在《诗经·氓》中有一个我们都耳熟能详的片段叫:“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故事的女主角解释说:真的不是我拖延婚期,而是你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媒人啊。

由此可见,媒妁虽本为谋合二姓而生,但在古代没有媒妁,这婚都是结不下去的。

到了现在,自由恋爱婚娶的思想已经将落后的封建传统几近完全取缔。

虽然,在某些地区的还有些落后的婚俗传统,但相较过去,这已经算得上是个适婚适嫁的好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