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迁安市。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源单一,供水能力有限,雨污合流,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地表水质呈恶化趋势,排水系统和旧城区存在积水问题。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缓解资源性水资源短缺,降低水害风险,缓解水环境质量,恢复水生态健康,是对京津冀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方式和途径的初步探索。

迁安一中设计采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使迁安一中短程雨量控制率达90.0%,其中,出口量为294m³,对SS去除率为54.0%,长历时降雨控制率为95.4%,出口总流量50m³,对SS去除率为57.2%的指标。

其中,河北工业大学迁安学院包括迁安学院、九江宾馆等。将高位植坛与下凹绿地等海绵设计相结合,完成建筑周边、景观轴线及生态停车场的建设。迁安学院、奥体、九江宾馆分别实现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5%、78%、82%。周围区域营造带状雨水花园,布置排水管线,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通过迁安建设,使城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6.6%,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内涝、黑臭水体等问题,不仅开创了我国县级海绵城市建设的先河,而且使“雨中看海”成为历史。

成功地建设海绵城市,把迁安打造成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不仅要保持本地水态的提升,还要让城市回归自然,极大地提高了居民幸福感,作为海绵城市试点,更是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广东省广州市。

近几年,广州通过不断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阅江路碧道、海珠湿地、灵山岛尖、中新知识城等具有示范意义的建筑小区,公园绿地、市政工程等各类建设项目或片区已经形成。不能入内的浓密灌木林变成通透舒朗的疏林草地、鸢尾、菖蒲、美人蕉等湿生植物,而不是每季换换花,利用天然的蓄水来进行生长…………这是一种透气性强的疏林草;鸢尾、菖蒲、美人蕉等湿生植物,利用天然的储藏雨水来补充水分;阅江河是“会呼吸”的湿地,而湿生植物如鸢尾、菖蒲、美人蕉等,用来替代以往每季换来的时花,利用天然外部风景的变化实际上隐藏了许多“秘密”。通过收集雨水、沉淀、渗入珠江流域的草沟、雨园等设施,逐步净化珠江流域,避免地表径流带来的地面垃圾、灰尘等直接进入珠江造成水质污染。

作为一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广州共有1368条河流涌流网,330个湖泊星罗棋布。考虑到广州的水系和调节空间十分丰富,广州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遵循“以水定城,顺应自然”的原则,创建生态宜居城市。

广州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立足于“核算水账”,提出了“上中下协调、大中结合、灰绿蓝融合”的技术思路,在新、改、扩建工程中,采用“+海绵”的理念,将“应做尽做、能做”的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主要手段,实施海绵城市建设。

城镇结合区域本身地质条件、功能分区等情况,划分出特色鲜明的生态本底。遵循“上蓄、中、下、上”的治理理念,因地制宜确定区域性海绵城市建设。位于城市上游的北部山区要做好生态保护,涵养保护水源,加强渗透性,改变快速下泄径流到缓释潜流,不断完善山塘水库建设,调节、缓解山区洪灾,减轻下游压力;中部城市做好水调度、雨季提前出库、应对城市内涝风险,干旱季节通过再生水用于河道生态补水、活水保质;南部位于城市下游的河网地区要做好洪潮防治,防倒灌,同时为中部城区提供洪水下泄的空间,为减轻涨潮时的压力。

以流域为尺度,通过大、中、小结合完善海绵系统。一是梳理大海绵,以流域为单位,算出“水账”,提出流域大海绵建设和控制要求;二是完善中海绵,通过清污分流,减少河涌水位,为雨水腾出调蓄空间;第三,结合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指标,建设源头小海绵。

广州经验是在实践中检验出来的。阅江路碧道建成之时,经受住了一年一度的“龙舟水”连绵暴雨的考验。由于草沟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排水沟,集集、净化、下渗雨水,多出来的雨水经草沟汇入草沟,流入绿地低洼处的雨水花园,并为绿植提供充足的水分。新型海绵系统实现了“雨不积水,雨不湿鞋”的设计目标。

自从“海绵城市”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海绵城市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建造可渗透性的、下凹的绿色屋顶,建造城市河流、湖泊及污水处理等设施,在下雨时,会吸收水、储存、渗水、净化水,必要时释放并利用储存的水,这样就可以对城市水资源进行封闭管理。

综合考虑绿色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发掘旧城资源,尊重旧建筑的传统格局与风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