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某,男,50岁,于2017年3月20日就诊。患者哮喘近20余年,患者自诉由于九十年代反复感冒所致。之后哮喘每年都发作,春季时候比较明显,一般持续70-80天左右。现症:吸气时乏力,咳嗽,气管痒痛,喉部有粘痰,不易咳出,痰黄,多为干咳。哮喘发作时易疲劳,伴腹泻。饮食可,喜甜食、冷饮,食后易致腹泻,大便不成型。寐差,记忆力减退。体胖,约100公斤。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左脉滑数,右关脉细弦;舌苔比较干净,舌边有齿痕。拟以补益脾肺,化痰养阴之治法。予升陷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白芥子6g,桔梗9g,枳壳6g,柴胡3g,苏子9g,牡丹皮9g,法半夏10g,僵蚕10g,沙参10g,麦冬15g,茯神10g,炒白术10g,大枣6g,生黄芪30g,炙黄芪30g,牛膝10g,生地黄15g。5剂。3月27日复诊,症状改善显著。上方加生晒参15g,五味子6g,黄芩3g,山萸肉10g,山药10g,菖蒲3g。5剂。4月12号三诊,自己叙述喘证已经好9成,又索取一方剂。上方加肉桂3g,贝母9g。此次嘱患者,再进一个周期后即可以停药。
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脾为生气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江函㬿《笔花医镜》记载曰:”“脾气虚者,右关脉必细软,其症为……泄泻、为肢软、为自汗、为喘、为饮食化痰”。脾气虚,则气机升降失常,气逆则有哮喘。患者早年曾反复外感,表邪虽解,然正气与邪气交争则多有耗伤,且患者病程日久,脾肺气虚,以致宗气虚陷,故作哮喘;脾气虚弱,生化无源,则易疲劳、腹泻;患者喜食甘甜,易生痰湿,上储于肺,中困脾土;津不上呈,故干咳;气陷不能上达于脑,故健忘。如张锡纯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于肺气呼吸之外,别有气贮于胸中,以司肺脏之呼吸。而此气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此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聩,脑力心思为之顿减”。欲治此证,当先宣通其肺,使气道通行无碍后,再投以滋阴培气、脾肾双补之剂以拔除病根。故以白芥子、苏子化痰止咳、降气平喘;以升陷汤去知母以举胸中阳气;以麦门冬汤清养肺胃、降逆下气,加沙参、生地更助其养阴生津,加僵蚕以助半夏化痰,且可祛风以止痒咳;另加茯苓以健脾,加枳壳、丹皮以行气活血,补而不滞。二诊时,症状改善明显,此邪去而正未复,应用治本之法,故加人参、五味子合麦冬以补气生津,加山萸肉、山药合地黄以养阴,且人参可“培气之本”,山萸肉可“防气之涣”而获良效。
王凤兰,主任医师,研究员,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古籍数字化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重点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首批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师承全国名老中医、北京市名中医余瀛鳌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现代化课题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有《中国医道》《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等专著。
临床主要擅长治疗肾系疾病,如肾虚腰疼,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以及哮喘、糖尿病;兼治失眠不寐、郁证、便秘、更年期综合征及老年性眼病,如视物昏花、羞明怕光、流泪、眼睑下垂;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如荨麻疹、痤疮等的治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