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随手翻看了一下家里20年前的一些旧杂志,里面有一篇关于医学博士下岗后被迫去了国外的报道,原载2000年7月5 日《本溪晚报》。本以为可能是一篇为吸引眼球杜撰的稿子,网上一查,居然真有其人其事。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名叫郭品正,据某百科所查资料显示:

郭品正,国际著名干细胞治疗专家。

任职履历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洛杉矶生物技术研究所  2007.7-至今

美国南加州大学(USC)医学院 ScholarResearcher   2005.6-2007.7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院 博士后,访问学者,2001.2-2005.6

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脑外科 主治医师  1996.9-2001.2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住院医师  1991.9-1996.9

以上是某百科对郭品正的介绍。那么当年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整理了一下当年的报道:

郭品正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市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1996年8月取得浙江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据说,他是当时浙江省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脑外科博士。辞退这名博士的是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当年这家医院的院长对这件事是这样回复的:“这很正常,其实我跟他个人无恩无怨,国家培养一个博士生不容易,如果他好好工作,我们根本没问题。然而郭品正在的时候令组合不优化,几乎把整个科室都拖垮了。”

医院人事部门曾分别找了科室的每一个成员了解情况,“当时大家就提出了多项问题,郭品正不仅自己不好好工作,还弄得整个科室医疗纠纷不断,医生不敢开刀,前来就诊的病人少、科内团结差'等等等等。不过大家还算比较公正,没有把责任全推到博士身上,只是说"造成这一局面,郭品正负有主要责任”。

郭品正干吗如此令人讨厌呢?举一个小例子吧,“当时脑外科主任动员全科室医生使用某种抗生素药,当时这种药在科内简直用疯了,其中有人一个月就拿了5000元”。郭品正反对这样做并向医院党委作了汇报。

博士何以下岗,仅从这一件小事上我们似乎就可以明白一二了。郭品正是脑外科博士,不懂“脑内科”的事,指手画脚,管了不该管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有这样的博士,科室的组合怎么会优化?科内又怎么能好好团结?这样的博士要你何用?你不下岗谁下岗?事到如今,郭品正服气了,知道自己错在哪,但是晚了。他说:“我是一个从学校到学校的人,心思都用在学习和业务上了,对请客送礼这一套一窍不通。”而且,“父母亲都是六十多岁的农民”。

中国有句古训,“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郭品正寒窗几近二十年,他没有千钟粟,连饭碗都砸了。下岗后,找不到工作,靠“替人家看水果摊挣一点饭钱”;他没有黄金屋,一直“居无定所”;他没有颜如玉,因为下岗后“女朋友也飘然离去”。

就在我们的博士找不到工作而替人家看水果摊的时候,当年欧美各国正在加大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力度:“目前,美国正考虑把外国专业人员移民的上限人数从每年的11.5万增加到 20万。德国也宣布,它要在欧盟以外吸引两万名资讯科技专业人员。英国正在修改法律,以便让英国公司能更容易地从亚洲征聘资讯科技专才。还有日本、韩国等都在加紧吸引外国人才的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在知识经济里,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缺少和最珍贵的资源”。

于是,“在博士失业一年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上互联网求职时,竟能通过国外科研机构严格的考试,并最终被录用。2000年4月10 日,他收到美国加州大学正式邀请书,年薪3.9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0多万,人家还要给他解决住房,提供科研经费。邀请书还说,“有什么困难及时提出,如在他们管的范围内,将尽一切力量解决”。

2000年5月初,这位博士怀着对故乡无限的眷恋黯然出国。“机会来得这么快,这么好,但我心里是很难受的。”郭品正说,“因为我是出于无奈,被生活所迫才出国的。”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20多年前我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是有所欠缺的。可喜可贺的是,这些年国家已经把“留住人才”当作重中之重来抓,各级部门也都在把重视人才、尊重人才落实在行动上。高水平人才从国外返回祖国的人数一直在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