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国故事中有个“草船借箭”,《三国演义》将其安在诸葛亮头上,说赤壁之战前,诸葛亮神机妙算,趁漫天大雾,以20只草船迫近曹营。曹操下令放箭,于是,所有草船很快被箭插满,诸葛亮带船回营,10万支箭有了。

其实,历史上,三国的借箭之事并非发生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发生在孙权身上。

《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载:"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

裴松之就此有注,引“魏略”——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段文字,应该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形,借箭人是孙权,而非诸葛亮。《三国演义》作者为了神化诸葛亮,将这种事放到了他身上。

其实,即便只在《三国演义》中,借箭之事也不光诸葛亮干过,更早时候,孙坚也做过类似的事。

第七回,孙坚出兵讨伐刘表,欲过江打樊城,刘表的部将黄祖隔江阻拦,于是有了这样一幕——

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 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 当日正值顺风,坚令军士一齐放箭。岸上支吾不住,只得退走。坚军登岸……

从这段文字看,孙坚此次借箭未必是早有预谋,但从其“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看,孙坚的作战经验丰富、应变能力极强,一见有利可图,马上下令执行;而且之后进行模式复制,一连三日,数十次挑逗敌军放箭,终于得箭“十数万”,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成绩是一样的。

说起来,《三国演义》中的孙坚是个奇才,只可惜后来轻敌冒进,陷于敌围,被乱箭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