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自拍的人都知道,照片拍得好不好,选择的角度很重要。有句话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虽然你还是你,可是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给人拍照是如此,给马拍照是如此,给铜奔马拍照也是如此。有人要问了,这个铜奔马是谁呢?

铜奔马我们听起来都很陌生,可是它有一个俗名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马踏飞燕”,在2015年改版后的小学语文课本当中,一篇标题为“马踏飞燕”,介绍这件国宝级文物的文章成功入选。而且国家旅游局还将“马踏飞燕”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现在咱们很多城市,特别是一些有热门景点的城市,都能够看到这个形象。

如今这匹骏马不仅是中国旅游的标志图形,它的名字“马踏飞燕”更是家喻户晓。那么这匹踏燕而飞的天马,它是何时被人们发现的?它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让人们看到它的第一眼时就被折服,它背后那个强大的王朝与它又有着怎样的家国故事?另外,我们为何总是看到它的侧面照,很少看到它的正面照?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马踏飞燕”。

1969年9月的一天,甘肃省武威雷台的村民们,在位于城北两公里处的雷台祖庙南,开挖战备地道。地道挖到十米多深的地方,挖出了一座古墓,村民们仗着胆子结伴走了进去,发现里边有很多铜人、铜车、铜马,“马踏飞燕”就在其中。

当时是1969年,人们的法律观念淡薄,没有“上交国家”的意识,只知道挖出的这些东西很值钱。村民们把它们装进了麻袋,用架子车转移到村里大队的库房里藏了起来。有人提出建议,把这些“铜疙瘩”都卖到废品回收站去,用换到的钱,给公社增添一头可以干活的牲口。

半个月后,发现古墓的消息迅速在武威传开,原武威县负责文物的干部党寿山,急忙赶到现场,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堆放在生产队库房里的文物,当时这些文物全都挤压在一个黑乎乎的油箱里面,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他感觉事关重大,于是向甘肃省有关部门做了汇报。

不久,甘肃省文化厅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赶到武威,对古墓进行详细勘查。初步断定,该墓葬的年代为东汉晚期,墓主是一位姓张的将军,这是一座张将军与妻子的合葬墓。在古墓中,专家们还清理出了设计精美、造型独特的铜连枝灯、铜壶、铜熏炉等近200件青铜器,考古和艺术价值十分高。因为墓葬在雷台祖庙被发现,故将其命名为雷台大墓。甘肃省文物考古专家的到来,拯救了雷台大墓和众多文物,使得铜奔马等珍贵文物摆脱了当废品卖掉的命运。

随后,甘肃省政府派人分两次,将雷台大墓所出土的这些文物,运至位于兰州的省博物馆妥善保存。但是这个时候,谁都没有意识到,这批文物中,竟然会有一件日后享誉全球的国宝。这跟一位伯乐的慧眼识珠有关系。

1971年9月中下旬,郭沫若陪同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宾努首相,率领的政府代表团,访问中国西北地区。9月19日下午,喜欢历史文物的郭沫若在接待外宾之余,忙里偷闲,特地去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

郭老来到甘肃省博物馆,被一组青铜车马仪仗俑吸引住了,并让工作人员将领头马从仪仗俑队伍中取出来,放在桌子上,从各个角度反复观赏。这件领头马高34.5厘米,宽13厘米,身长45厘米,重7.15公斤。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头部高昂着,微微地偏向左侧,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三足腾空,一足踏燕,表现了骏马奔跑中的雄姿。

郭沫若看到后,连说太好了,真有气魄,当听到这件文物还没有命名时,郭沫若即兴在现场把这件文物取名为“马踏飞燕”。

随后,在1971年年底,在郭沫若的大力举荐下,把武威雷台大墓出土的这组青铜器,调到北京参加在故宫举办的展览。

后来,铜奔马又到法国、英国、日本等十二个国家巡回展览,在海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

随着铜奔马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它有了更多的好奇和争议,比如说这匹铜奔马是什么品种的马?它脚下踩的是什么鸟?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它的侧面照,它的正面照是什么模样?

什么品种的马

有人说这匹铜奔马的原形是汗血宝马,而且跟丝绸之路有关系,是西汉时期汉武帝通过丝绸之路,从西方得来的良马。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了抵抗匈奴,一方面对内进行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对外也要提高军事实力,给士兵配备良马。汉武帝听说西方大宛(yuān)国有纯种的好马,便派人想用同等价格的金马,购买大宛国的马。可是大宛人见到金子后起了杀心,杀掉了汉朝的使者,夺走了金马。愤怒的汉武帝对大宛国发动战争,迫使大宛国提出议和,并且给了大汉几十匹汗血宝马,和几千匹良种马。

一向爱马的汉武帝,得到汗血宝马后非常开心,亲自把汗血宝马命名为天马,并作了一首《西极天马歌》

天马徕兮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随着西域好马的不断东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河西四郡”之一的武威,成为了马匹繁育的一个基地,东汉初年,还在武威设置了管理马匹牧养的官吏。正是因为武威有太多的好马,为铸造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原形,所以才能在这里诞生最完美的铜奔马。并且有人认定,铜奔马的原形,就是来自西域的大宛。

还有人发现,铜奔马同一侧的两条腿,同时向一个方向腾起,通俗地说就是顺拐,有一个马术运动中的专业术语叫“对侧步”,也叫“走马”,据说汗血宝马是走对侧步的高手,所以有人说铜奔马的原形,就是西域大宛国的汗血宝马。

整体上看,铜奔马是古代中西方往来的见证,也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足。

脚下踩的是什么动物

关于铜奔马脚下踩的鸟,也成了人们争论的焦点。当年郭沫若一眼认定,这是只燕子,因此给这件作品起名为“马踏飞燕”,但是细心的人却看出了破绽,因为燕子的尾巴分叉儿,这鸟的尾巴不分叉儿,挺直有力,方方正正,看着不怎么灵活。

东汉有个文学家张衡,写过一首《东京赋》,其中有两句叫“龙雀蟠蜿,天马半汉。”龙雀在天空自由飞翔,天马在地上肆意驰骋。那么“龙雀”是什么呢?就是一种鹰隼,所以有些人包括一些主流媒体在内,觉得它应该叫“马踏龙雀”或者“马超龙雀”。

此外还有一些名字,比如飞燕骝、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等……

但是读起来都不顺嘴,所以人们还是普遍叫它“马踏飞燕”,这个名字有文学性,朗朗上口,更容易传播开来。

所以从1971年郭沫若给它起名“马踏飞燕”,一直到2018年改称呼之前,人们一般管它叫“马踏飞燕”。

2018年6月5日,甘肃省文物局新闻发布,有关专家一致坚持用“铜奔马”这个名字,说这个名字“科学、准确、规范”。

所以现在,对这件文物的官方称法就是“铜奔马”。而“马踏飞燕”这个名字,因为虽然有文学性,易于传播,但是缺乏科学性,不是很严谨,所以就给改口了。

但是对于新改的名字“铜奔马”,也有人提出异议,说马的脚下还踩着一只鸟呢,名字叫“铜奔马”,完全没有提到那只鸟啊,你们改名的时候有考虑到那只鸟的感受了吗?

总之,目前这件文物的官方称呼是“铜奔马”,脚下踩的那只鸟是“龙雀”,这是比较受到认可的说法。

不过,这些叫法仍有瑕疵,对这件文物的名字以及脚下那只鸟的争议恐怕还会延续下去。

正面长什么模样?

不管是官方的图片,还是网友拍的图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所有铜奔马的照片拍的都是侧面,你很难发现铜奔马的正面照。

是因为正面太难看,形象差气质不佳吗?

是因为从正面拍就看不到脚下踩的那只小鸟吗?

下面我们就来揭晓铜奔马的正面形象,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惊喜吗?意外吗?哈哈哈,是不是没忍住笑喷了?因为正面的表情看上去太过于有喜感,从正面看,这匹马因为跑得速度太快,它的表情已然失去了“管理”,不仅歪着头身体向一侧倾斜,还张着大嘴巴,就像是在放飞自我的样子。

可是我们知道,古代的很多艺术作品都是以写实为主的。所以这尊铜奔马的面部表情非但不是夸张的表现,恰恰是从实际出发的写实作品。

古代铸造师们在设计形象的时候,一定经过了周密的计算,结合现实情况,让这匹铜奔马既有飞奔之势,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在急速奔跑中的骏马,就是这副样子!

虽然古代人生动地还原了这匹骏马的矫健身姿,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总会觉得有些搞笑,不符合国宝级文物的气质!所以在后来的绝大多数的照片包括小学课本中,这尊铜奔马都是以侧面形象出现的!

不过因为正面看起来过于呆萌,甘肃省博物馆根据铜奔马这一特点,紧跟潮流,推出了一组“神马来了”系列表情包,推出后反响强烈,大受欢迎。

1.你好呀

2.比心

3.鼓掌

甘肃省博物馆一共推出了16组表情包,并且未来还会不断更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找找。

小结:

前世,它以汗血宝马为原形,代表了一种勇武豪迈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显示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足。

今生,它从险些被村民当作废铜烂铁卖掉,到“伯乐”郭沫若慧眼识珠,将它命名为“马踏飞燕”,在中外各种文物展览会上广受好评。现在,这件铜奔马是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是一件国宝级文物,代表了一种开拓进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寓意着中国旅游事业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腾飞跨越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