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长津湖》上映已经过去二十多天了,但电影的热度却一直只增不减。《长津湖》的确是一部有实力的作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目前电影累计总票房已破52亿,暂列中国影史票房总榜第三。《长津湖》官方也发出消息称,该电影将延长上映时间。这部电影最终能否超过《战狼2》荣登榜首,值得期待。
有观众说,看完《长津湖》真的好感动,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深刻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还有人说,看到电影中先辈们在炮火连天中和敌人拼杀的场面,提醒我们要时刻记得这和平盛世是如何来的!
为什么《长津湖》这部电影会令人如此感动,除了剧情本身以及演员炉火纯青的演技之外,更多的,是因为这部电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
看完《长津湖》的观众其实多少都有感触,因为《长津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将“家国叙事”运用地很好。
片中所有战士的故事,都在围绕“家”进行。
影片的开头,是伍千里带着大哥伍百里的骨灰回家探亲的画面。叶落归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情怀,所以当大哥在战场上牺牲之后,伍千里才会不远万里将他的骨灰带回家乡。一来是为了让大哥叶落归根,入土为安;二来也是为了给家中的老父老母一个交代。
伍千里走进家门,首先就是给父母跪下磕头。这也是在中国传统的家族礼仪,晚辈要给长辈行礼。这是一个中国式的家庭,中国式的家。
虽然在部队是连长,是战士,可是回到家,伍千里就是弟弟,是哥哥,也是儿子。他有责任把哥哥带回来。
当渡船的老渔夫问:你罐里装的是什么?
伍千里只回答了两个字:我哥!
将哥哥的骨灰带回来给爸妈磕完头以后,他说自己没有照顾好老大,谢罪,表现出对家长的尊敬。
哥哥伍百里死后,他就是这个家的长子,是这个家最强壮的劳动力,也是这个家的主心骨,他说我一定要给家里盖房子,他会把自己的津贴给父母,也承诺要给伍万里娶媳妇,这都是中国传统式的家庭观念。
指导员梅生,其实也一直带着“家”的观念。
虽然他出生上海,是个文化人,但归队回家的时候,老婆骑着自行车骑了一百里给他送行。
他始终在军中,在战火中就看着女儿的照片,战斗结束后,照片找不到了,他会疯了似的在废墟中找那张照片,因为女儿的照片,寄托着他对自己家庭的思念,也是支撑自己打仗战斗的精神支柱。找到女儿照片的时候,他开始痛哭,因为他在思念自己的家。
胡军饰演的雷公没有家,因为家里人都死了。伍千里许诺,将来给他娶上一房媳妇,让他在他们家乡建一个家。
教员也有家,他与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情,就是这个小家情感的最好体现。当毛岸英请命彭德怀要成为抗美援朝第一个兵的时候,教员其实是很不舍的。但作为领导人,他又不得不让儿子去战场,因为中国千千万万个儿子,一声令下就上了战场。
那时解放战争刚刚胜利,所有的将士都想解甲归田,都想回家,都有一个朴素的,回家种地娶媳妇,孝敬父母的梦想。
陈凯歌导演后来在采访中说,“为什么要把千里回家作为第一场戏,紧接着就是出征,回家与为国出征,加起来就是家国。”
陈凯歌表示,小船、湖面、长城,秋叶斑斓,就是要和后面的战争做对比。抗美援朝,最终是为了保家卫国。
可大家都想家,那国呢?
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家的叙事方式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因为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国破要家亡,中国的家国的观念,是中国电影史的一个传统。
家国概念是中国电影史100多年来,中国电影史表现的最重大的特征。而《长津湖》,则在家国叙事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的一个程度。
为什么是高度?
先看张涵予饰演的宋时轮,他在战前动员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分了土地和房子,美帝国主义要抢走。”
虽然用了一个军人的粗话来做战前动员,但这个事一说,全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就跟国联系到了一起。
正因为有国,千千万万个家才有了土地,有了房子,有了赖以生存的资源和资本。现在如果这个国没有了,家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房子,自然也就没有了。
这样简单的逻辑,会印到每个战士的心里,所以他们坚信,只有打赢了仗,保卫了国,才会有家。
朱亚文饰演的梅生说过最经典的一句台词,就是:“这仗如果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
下一代,既是家的希望,也是国的希望,梅生一句话,其实就把家国联系到了一起。
再说教员,教员开会的时候说得很明白,新中国百废待兴,谁都不想打这个仗,但我们不得不打,为了中国百年的和平发展。
这时候国和家的关系表现的如此的生动,逻辑如此简单,联系却如此紧密。
说起战争电影里的家国叙事,《长津湖》是我见过的比所有的电影都有空前高度的家国叙事手法。
而中国的万千观众,虽然具体说不上,但看一眼都懂,这就是中国人家国情怀的共通之处。
千千万万名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了国家,为了亲人,踏上了看不到结局的远征之路。是这些革命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才换来了我们如今的和平盛世。
向英雄致敬,向历史致敬。这句话不应该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被践行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
在看完《长津湖》这部电影之后,我们应该被这种家国情怀打动,更应该为这群最可爱的人点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