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罗斯福非常信任胡佛在保密方面的能力。基于这一点,在罗斯福的授权下,胡佛在监控和调查一切间谍活动、叛国行为等方面,拥有了几乎不受限的权力。
这种权力,对那段时期的胡佛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人生最重要的朋友——他的妈妈安妮——在1938年2月22日离世了。
(安妮·胡佛)
妈妈对胡佛有多重要?年轻时的胡佛,在一次游泳时曾险些溺水。胡佛说,生死之际,他脑中回闪的,不是自己过往的喜怒哀乐,而是妈妈身上毛衣的味道。
妈妈的过世,令胡佛越发不喜社交,并将全副精力投注在扩大自己的政治疆域上。
彼时,胡佛的监视对象资料库,已庞大如图书馆,并根据首字母顺序、居住地等信息进行了排序,以供随时调取使用。FBI还四处突袭和逮捕参与任何名目的民权活动的人,罪名纷繁,全无标准。
(胡佛)
胡佛的所作所为引发无数争议。反对者要求胡佛下台,他们认为FBI的所作所为,已与盖世太保无异,一份左翼组织发起的、要求胡佛辞职的76页备忘录,在全美媒体大肆流传。
即便在反对声浪最高的时候,胡佛也没有耽误手头工作。他每天向罗斯福提交二十多份各类调查个人、团体、工会的报告。罗斯福对胡佛的工作极认可,这是胡佛敢无视外界抨击的最大底气。
(胡佛)
二人的“亲密关系”,在1941年12月7日出现了裂痕。那天,珍珠港事件爆发。罗斯福在随后的讲话中,将这一天称为“耻辱的日子”。
他没有说出来的话是,在政府内部,有很多人将美国在此事中的被动,完全归咎于“情报头子”胡佛的失职。
这种批评并不完全有理。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胡佛一直在争取窃听美国与日本、意大利、德国之间加密信息的权力,并因此与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詹姆斯·劳伦斯·福莱,进行了持续数年的争论。
(詹姆斯·劳伦斯·福莱)
彼时,为了使联邦通信委员会失去在此议题上的话语权,胡佛正在撰写一份报告,以便将其提交给总统。袭击发生时,该报告仍在修改阶段。袭击发生前一天,FBI还截获了一则住在夏威夷的日本人与一个东京记者的奇怪电报。胡佛亦将此信息第一时间向罗斯福进行了汇报。
但这些都不重要了。罗斯福任命最高院大法官欧文·罗伯茨负责珍珠港事件责任追查,而后者的调查委员会,将冒头直指FBI。媒体亦暗示胡佛存在重大失职,甚至直言他的政敌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
罗伯茨的调查委员会最后得出FBI在珍珠港事件中没有不当行为的结论,但胡佛不感到释然。FBI已为此逮捕了数百名日本侨民,但罗斯福不太领情。
胡佛只得继续神化自己,以获取各方各面对他的重新信任。
1942年6月,德国纳粹对美国发动帕斯特利行动,派遣了八人秘密进入美国,试图通过在美国实施破坏工厂和基础设施等行为,来引发公众恐慌。
(参与帕斯特利行动的八人)
一名美国士兵发现了这队人,并将此事迅速上报。胡佛听罢,非常高调夸张地批评了海岸警卫队一番,并承诺FBI将会把这些德国人捉拿归案。
大话虽然放出去了,但FBI毫无线索。这些德国人最后落网,完全是因为其中领头的、名叫乔治·约翰·达什的人,其实早就存着投归美国的心。根据达什主动向FBI提供的线索,FBI不费吹灰之力,抓到了另外七人。
(乔治·约翰·达什)
待到向上级以及外界汇报工作时,胡佛完全省略了达什自首的环节,而是把FBI塑造成守卫国家安全的英勇神兵,并因此受到全美上下的赞扬。
而达什没能因自首捡到便宜。他最初被判30年监禁,后在1948年被遣返回德国老家,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7
罗斯福有意扩大美国在海外情报领域的工作。1942年7月成立的战略服务办公室(简称OSS,中情局的前身)由他任命的威廉·约瑟夫·多诺万负责。
(威廉·约瑟夫·多诺万)
多诺万无论是从政、服役还是外交经验,都压胡佛一头,他所收集的情报资料,也更为系统和可靠,相比之下,胡佛管理的备忘录,真真假假没人说得清。
小心眼又不安的胡佛,视多诺万为眼中钉是必然,暗中下绊的事没少做。二人的关系一辈子都没好过。
胡佛不爽归不爽,但深知自己至少在罗斯福这里是安全的,因为胡佛搜集的秘密档案里,有罗斯福的。总统夫妇各自的情妇情郎,以及他们核心圈子里关键人物的性丑闻,都被胡佛仔细留存着。
(罗斯福夫妇)
罗斯福对此心知肚明,这使得他在总统生涯后期,与胡佛形成了某种无需言说的协议:胡佛开展任何工作,都无需看总统脸色。二人默契地守着各自的一亩三分地。
1945年4月罗斯福病逝后,接任其位的新总统杜鲁门,对胡佛一直极为厌恶。他看不惯胡佛的一切做派。胡佛派来献殷勤的特工,也被他不客气地打发走了。
(杜鲁门)
梁子就此结下,并持续于杜鲁门的整个总统任期。胡佛知道杜鲁门恨透了FBI的秘密情报活动,但他变本加厉地进行着此类活动。
彼时,反共已成美国政坛的潮流,以及最佳政治上位工具。胡佛把握住风向,在审判苏联间谍阿尔杰·希斯一案中刷足存在感,并因此再次登上《时代》封面,成了国家英雄一般的存在。
(阿尔杰·希斯)
(胡佛再次登上《时代》封面)
那个时代,深谙把自己裹在国旗里的政治价值的人,当然不止胡佛。
在另一桩全美瞩目的间谍案——罗森博格夫妇案——审判期间,胡佛注意到了控方团队一个叫罗伊·科恩的21岁年轻人(相关文章点这里看)。科恩经人介绍,进入了沃尔特·温切尔的圈子。他的高智商、野心、无情,给温切尔和胡佛在内的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罗伊·科恩)
对胡佛来说,科恩还有另一个优点:他掌握的小道八卦消息极多。每一个进入胡佛眼帘、引起他兴趣的人,都免不了被监视。科恩也不例外。胡佛对他的秘密监视持续了多年。
当时,参议员麦卡锡(相关文章点这里看)因高调反共活动,处于全美政坛聚光灯下。胡佛将科恩推荐给麦卡锡,而科恩也迅速成为麦卡锡核心团队成员。做事高调鲁莽的麦卡锡,乘着美国的反共东风,给杜鲁门施加了很大压力。
(约瑟夫·麦卡锡)
那段时间,胡佛成了最轻松的人。他只肖暗地里给麦卡锡提供信息,就可以既抓间谍,又折腾政敌。后来麦卡锡失势,胡佛又低调利索地与之切断关系,可谓一本万利。
插曲偶有发生。来自弗吉尼亚州最古老、最富裕家族的约瑟夫·布莱恩三世,在一次晚宴中,大肆爆料胡佛的性取向,称后者“捕猎”了无数男性,其中包括布莱恩的朋友。
布莱恩的所为不是个例,当时许多美国人以猜测胡佛的性取向为乐。很多记者甚至去胡佛住过的酒店翻垃圾箱,以期找到报道素材。
但所有这一切猜测,都停留在“好像”和“听说”的层面上。虽然外界可以举出无数条侧面印证猜想的例子,但胡佛的私生活确实是个谜。就连他身边如影随形地相伴了数十年的托尔森,也从未被人真的看到和胡佛有任何越矩行为。
(托尔森与胡佛)
胡佛一辈子都喜欢躲在望远镜背后,窥探他人的生活,如今自己却成了窥探对象,令他惊恐且恼怒。他用尽一切调查和诉讼手段回击布莱恩。此事最后以后者向胡佛写信道歉收尾。
不过,布莱恩的爆料中,有一件事是确凿无误的:胡佛真的利用工作之便,收集了大量色情杂志、书籍、录像。截至1963年,这些“藏品”已达18个文件柜之多。
8
1952年11月,胡佛支持的埃森豪威尔当选新总统。后者就任伊始,胡佛便向其揭发他原想任命为总统秘书的小亚瑟·范德伯格是同性恋。
(埃森豪威尔夫妇)
范德伯格毫无悬念地丢了饭碗,而埃森豪威尔为奖励胡佛,允许他参与白宫和总检察长办公室的决策过程。
50年代中期起,各类民权运动,尤其是黑人民权运动开始冒头。作为一个自小生长在白人公务员社区的基督徒,胡佛这辈子最烦的就是这个。
1955年8月,一个黑人男孩因为和一个白人女子交谈,被人折磨至死。向来喜欢刷存在感的FBI,这回却表示杀人犯没有违反联邦法律,没有采取任何调查行动。
胡佛没有摸准时代的脉搏。60岁的他,已越发固步自封,但他所在的国家的社会风气,却在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变化着。黑人民权运动如野火般烧遍全美,马丁·路德·金等民运领袖影响力已极大。
(马丁·路德·金)
而胡佛在1956年3月9日提交给总统的报告中,把这些运动归类到境外敌对意识形态的煽动上。对他已定型的价值观来说,把新领域和他熟悉的旧领域强行联系起来,是接纳新事物的唯一办法。
在这一本就不靠谱的认知基础上,胡佛变本加厉地开展了情报工作。1956年起,在埃森豪威尔的支持下,FBI发起了“反情报计划”(下文简称COINTELPRO),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秘密和非法的活动,来监视、渗透、诋毁、扰乱美国国内的各类政治组织。
(胡佛与埃森豪威尔)
COINTELPRO的业务范围广到什么程度?该项目的监视对象,包括:
反越战组织、女权组织、美国共产党、黑人权运运动、环保组织、动物权利保护组织、美洲印第安人组织,独立运动组织等左翼组织,以及三K党和国家权利党之类的右翼组织。
由于胡佛特别想得到不受限的情报工作开展权,因此该项目仍在审核阶段时,胡佛最常使用的话术是:FBI使用了什么手段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FBI追求的目标是减少犯罪。他最后基本如愿以偿。
胡佛对自己的公开形象也越发偏执。《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多萝西·希夫曾想写一篇关于胡佛的全面深入的报道,结果被FBI特工跟踪、窃听了好几个月,连该报的广告客户都收到了威胁。
而对另外一群人,胡佛则宽容得没底线。
那段时期,他结识了希德·理查森、克林特·默奇森、H·L·亨特等一批富得流油、急需扩大政治影响力的得州石油富豪(相关文章点这里看)。这些南方人给胡佛带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除了钱,还有有组织犯罪集团的人脉。
(理查森)
(默奇森)
(H·L·亨特)
在得州暴发户的引荐下,胡佛与分别来自纽约、拉斯维加斯、芝加哥、迈阿密的黑道头目弗兰克·科斯泰洛、梅尔·兰斯基、萨姆·吉安卡纳、桑托斯·屈福坎特见了面。不久后,胡佛便宣布,美国不存在所谓“全国性的犯罪集团”。
不过,当1957年11月14日,美国几大黑手党家族在召开阿帕拉琴会议时尽数被捕后,胡佛只得承认黑手党确实存在。
9
1961年1月约翰·肯尼迪上台后,胡佛被时代抛弃的感觉更明显了。
(肯尼迪兄弟)
新上任的司法部长、肯尼迪的亲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相关文章点这里看)是坚定的平权支持者,哪怕胡佛一直挑拨他和马丁·路德·金的关系,他和哥哥也依旧顶着巨大压力,向国会提交了民权法案。
(马丁·路德·金与罗伯特·肯尼迪)
不仅如此,在其他方面胡佛似乎也被“孤立”了。没人向他请教任何事,肯尼迪政府与苏联方面的密谈、“猫鼬行动”等等,他统统不知情。肯尼迪兄弟对胡佛不断提及的所谓共产主义渗透的警告,也完全置之不理。
胡佛手里唯一可牵制肯尼迪的武器,是后者数不胜数的情妇名单。胡佛不仅掌握了那些有名有姓的情妇的信息,还记录了每个去过白宫的性工作者。
而胡佛和马丁·路德·金的关系也很紧张。1962年11月30日,因对金先前对FBI的公开评论不满,胡佛派人通知金尽快联系自己,以便好好“教育教育”这个不知轻重的黑人。
无人知晓金当时是否收到了这条消息,总之胡佛最后没有收到任何答复。这在胡佛看来,是莫大的羞辱。小心眼又爱记仇的他,用余生狠狠记住了这件事。
(马丁·路德·金)
当时FBI有近6000名特工,另有约8000名后勤人员,这些人唯一的工作目标,就是把金绳之以法。在胡佛的不断施压下,罗伯特·肯尼迪也同意与金见面,讨论后者与敌对意识形态的关系。
事实上,根据FBI内部报告,当时共产党在美国国内的规模,已缩小至不到5000人,非常易于监视和控制,但胡佛根本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他如同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一般,完全不愿正视现实。
肯尼迪兄弟对这个思想陈旧不堪的老顽固没多少耐心。当时盛传总统会在胡佛过完70岁生日后,找人替掉他。
(肯尼迪兄弟)
不过,没等胡佛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盘算,约翰·肯尼迪就被人暗杀了。接替他的,是与胡佛关系极好的林登·约翰逊。
(胡佛与林登·约翰逊)
FBI在肯尼迪之死中存在一定过失,因为他们早就知道实施暗杀的李·哈维·奥斯瓦尔德其人,也知道他在书信中有炸毁政府办公室的言论,但向来以逮捕为乐的FBI,对奥斯瓦尔德却异常“宽容”,一直放任其自由活动。
(李·哈维·奥斯瓦尔德)
1964年1月,FBI窃听到已婚的马丁·路德·金和两名女子发生性关系的录音,后来还陆续窃听到金调侃肯尼迪及其遗孀的内容。林登·约翰逊知晓此事后,最初很鸡贼地表示,他建议FBI“为了国家利益”向媒体公开这些录音。
由于取得录音的手段不合法,胡佛未公开这些材料,但金获颁诺贝尔和平奖后,胡佛气疯了,二人进行了多轮骂战。气不过的胡佛电联了多家媒体,试图把金的黑料都抖落出去,但各家媒体在此事上异常齐心,全都拒绝了胡佛。
这个情报头子一通电话就能指挥媒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1964年12月1日,胡佛迫于无奈,主动约见金。金迟到了半小时。FBI在后来窃听金时,听到金如此评价这场毫无意义的面谈:“这老头话真多。”
10
在与金打交道的过程中颜面尽失后,胡佛急于向外界证明自己仍是个神勇局长,并因此炮制出了一桩惊天冤案。
1965年3月12日,爱德华·迪根被发现死于一条小巷内。FBI很快就知道凶手是黑帮成员约瑟夫·巴博扎。但FBI当时打击有组织犯罪行为的“业绩压力”很大,为了换取情报,FBI以放巴博扎一条生路为条件,要求其给FBI当黑帮卧底,并在法庭上做伪证。
(约瑟夫·巴博扎)
巴博扎同意了。在FBI的指挥和掩护下,四名与命案无关的人被判死刑,另有两人被判终身监禁。
直到四十年后,这桩冤案才被翻案。2007年,当年几名被告的家属被裁定得到美国政府1.017亿美元的赔偿。
1968年,胡佛迎来了两桩“喜事”:他恨之入骨的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分别在4月4日和6月6日遇刺身亡。
无比记仇的胡佛,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二人的仇恨:他刻意将谋杀金的凶手被捕的消息,在肯尼迪葬礼那天向媒体高调释出,直接将气氛从凝重变成了狂欢。
彼时的美国,已是各类民权运动的汪洋(相关文章点这里看),这对于胡佛来说太陌生、太失序。因此,当1968年总统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向他求助时,胡佛痛快答应了。他需要的不仅是重归“法律与秩序”(尼克松的竞选口号),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立场相合的总统罩着他。
(尼克松与胡佛)
尼克松成功上位后,马上动了撤掉胡佛的心思,因为他发现FBI在防控谣言方面极度无能和低效。他在胡佛家里吃过一顿晚饭后,更坚定了这种认识:这是个完全活在过去的老人,他的权力,来自人们的幻想,即人们以为他有权力。
而且事实上,这种幻想也正在慢慢消散。许多自由派已经开始公开嘲笑胡佛。FBI的大多数实务,已由威廉·苏利文负责,令胡佛心中时刻充满被替代的不安感。
(威廉·苏利文)
1971年3月8日,胡佛的晚年生活迎来了最重的一击:COINTELPRO项目被泄露,引发了舆论海啸。
胡佛焦头烂额:他需要应对要求他下台的声音,还要面对调查的压力,更要赶走蠢蠢欲动、试图乘机夺位的苏利文。
也许是因为听到了尼克松想撤掉他的风声,胡佛从1972年开始秘密地开始销毁一些文件。
也许是因为预感到了一些事,胡佛人生的最后几个月,异常精力充沛。他热情地邀请客人拜访他的办公室,并坚持与每个来访的员工家属聊天。
1972年5月2日晚,胡佛一如往常地入睡了。这次,他再也没有醒来。
11
尼克松发表完悼词后,马上派人搜查胡佛的住所,寻找一切文件。
经过整整几个小时的翻找后,尼克松得到答复:这栋位于华盛顿西北区第三十大街4936号的房子里,没有任何秘密材料。
手握丑闻的情报头子离世了,但丑闻从未停止。
胡佛离世六周后,水门事件爆发,重创了尼克松的职业生涯;胡佛那些原被以为被销毁的文件,多年后被发现存放在托尔森及FBI前局长助理路易斯·尼克尔斯的家中;一向被捧为爱国主义者的胡佛,被发现曾随意动用公款吃喝玩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