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4月20日,一辆车急匆匆地开到八宝山,车子刚停住,车门就被里面的人打开了,从车上下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周恩来周总理,他边下车边把帽子戴上,步履匆匆地往里走。

他专程从外地赶回来,参加这场追悼仪式,到地方后,放眼望去,全是熟悉的老战友:朱德、叶剑英等。

就在4天前,一位叫曾山的战友刚刚离开他们,周恩来听闻噩耗,马不停蹄地安排好一切事宜,从外地专门赶了回来,送他最后一程。

01

01

1899年12月,江西省吉安县的一户人家,伴随着响亮的啼哭声,迎来了新成员。虽然当时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苦,但面对新生命的到来,夫妇俩还是很高兴的,父亲曾采芹(部分资料写的是曾彩芹)希望儿子像松柏一样顶天立地、坚韧,给他取了个名字曾如柏(即曾山)。

曾采芹是位清末秀才,一直在本村和邻村设馆启蒙,当教书先生补贴家用,母亲康春玉虽然是位农村妇女,但十分明事理。

几年过去,曾山到了读书的年纪,就跟着父亲在学堂里读书,但家里太贫穷,学没上几年,他就辍学了,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帮助母亲干农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曾山

1916年,17岁的曾山为了讨生活,来到赣州一家丝线坊当学徒。

学成手艺出师后,为了稳定和积累经验,他又在丝线坊帮工了两年,但一天从早到晚地忙活下来的工钱,也仅仅能让他有口吃的。

这样一条路走到黑的日子,不是他想要的,想到家中日渐老去的父亲母亲,曾山想,索性回家去算了。

1921年,离家5年的曾山,离开赣州回到了家乡,一边务农,一边借钱开了一家杂货铺,想赚点钱补贴家用。

不过,杂货铺没开多久,就被当地的劣绅搞垮了,曾山蹲在路边,看着已经关门的杂货铺,烦躁地抓了抓头发,苦闷在他心里久久挥之不去。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只有反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新四军负责人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合影,曾山(右二)

这句话从心里冒出来,就再也收不回去了,曾山眼前闪过父母忙碌的背影;自己在赣州打工,忙到天昏地暗没有钱的日子;乡里的劣绅来杂货铺找茬的放肆大笑的样子。

他想,是时候该做点什么了。

后来,在上海读大学的哥哥曾延生回到家乡,组织“觉醒”社和农民协会,曾山在哥哥的影响下,投身革命,积极参加当地的农民运动,并在1926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曾山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从小的经历让他异常清醒,他知道哪条路才是正确的。

02

02

1927年,曾山独自前往广州,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叶剑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教导团,并参加了广州起义。

起义失败后,曾山接到党组织的命令,回到了江西省吉安县农村,发展农民武装,在家乡这段时间,曾山一直带领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为前方的战士筹集粮款。

因为工作能力出众,1930年,曾山被选为江西省苏维埃主席。

回头望去,10年前那个找不到出路的毛头小子,一路砥砺前行,成为了革命中的重要角色。

1928年4月4日,曾延生和妻子蒋竞英英勇就义的消息传来。这是继弟弟曾炳生之后,牺牲的第二、第三个曾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曾延生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这个家陷入了痛苦之中,但他们并没有停止战斗的脚步,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03

03

父亲曾采芹把儿子未完成的革命事业接了过来,他以教书为掩护,担任中共吉安县委地下交通站秘密联络工作。

虽然说是秘密交通站,但成员只有他一个,站长和交通员的工作,都由曾采芹一人完成。

从他接下这个任务那天起,一直到牺牲,不管周围环境多恶劣,他没有缺席过一天,不管是转送情报、还是迎送秘密战友和掩护游击队,都完成得很好,曾采芹多次得到组织上的表扬。

在1929年到1930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曾采芹被抓过三次,每次都遭遇了残酷的刑罚,但他始终咬紧牙关,不曾吐露半句机密。

敌人是以“土匪”的名义把人抓进来的,从他嘴里套不出半句话,无计可施,只好把人放回去。

虽然三次抓捕都让曾采芹安然回家,但在国民党的眼中,他已经暴露在阳光下了,他们是不可能放过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曾采芹

1931年5月的一天,三个农民打扮的人找到曾采芹,说在新圩给他筹办了一个新的学堂,有20多个学生,他们代表父老乡亲,来请他过去教书的。

因为曾采芹所在的地方是苏区,相对安全,他也就没多想,简单地收拾了下东西就跟着这三个人走了。

在路过秦和县万合的陂下村,三个人趁他不注意,把他捆了起来,用三根麻绳扭成的鞭子狠狠地抽打他,边打边问曾采芹一些问题。

但无论他们问什么,曾采芹都一声不吭,农民打扮的特务一气之下,把他打到当场昏死。

曾山得知消息后,准备营救父亲,不过敌人耍了个花招,把曾采芹关押到了另外的牢房,让曾山错过了营救的机会,面对监狱里严刑拷打,曾采芹誓不低头,最后被活活打死,遗体被残忍地丢弃在茅坑里。

除了曾采芹,曾延生,曾家还有一位男儿,更早地为革命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叫曾炳生,是曾山的弟弟,在1927年8月9日,和另外24名革命战友一起被敌人残忍杀害。

曾山有4个兄弟,2个姊妹,到最后只剩他一人。

解放后,他从上海回到家乡,看着年迈的母亲,和一直陪在母亲身边的大嫂和弟妹,曾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写下两副对联:

家慈五男二女留独子,先父三难一死为人民。 念大嫂继夫志坚持革命留青史,赞桂香不人后困守家园侍高慈。

牺牲了这么多人,这个家庭差点在风雨飘摇中断了根,但曾山和家里的女人们都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他们带着父亲、兄弟、丈夫、儿子留下来的意志继续走了下去,迎来了太阳升起的那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曾山的母亲康春玉(中)、嫂子萧淑贤(左)、弟媳刘桂香(右)

1930年11月18日,红军撤离占领了45天的吉安城,第二天曾山陪着毛泽东到了自己家里。

毛泽东见到曾山的母亲,亲切地握着她的手:“老嫂子,苦您了了,感谢你们啊!舍小家为大家,为中国解放倾注全力。”

他称赞曾家是“革命的家庭,光荣的家庭。”

04

04

1945年,上海解放,曾山担任副市长,上海是大城市,曾山主要负责经济方面的工作,由他经手的钱数额巨大。

面对巨大的诱惑,曾山始终如一地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廉洁奉公、勤劳工作。

当时实行的是供给制,曾山身上穿的棉袄已经破烂不堪,但他不肯换,妻子邓六金在《我与曾山》中写道:

“我想给他换一件,他不同意,让我补一补,接着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曾山和妻子邓六金

后来,棉袄穿不出去了,曾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做了件罩衫套在旧棉衣外面。不认识他的人一定想不到,那个穿着破棉袄的老头,是上海市的副市长。

曾山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要求子女们要吃苦耐劳,他和前妻生的两个女儿来上海找他安排工作。他本可以利用职务的便利,将女儿们的工作安排妥帖,但他没有这样做,他鼓励女儿们去当工人,过普通人的生活。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给的,我们永远属于劳动群众,记住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1966年3月8日,邢台强震,34万人受灾,曾山第一时间赶了过去,到了现在,他马上开始慰问灾民,安顿生活。

当地负责人怕他太劳累,就安排搭一个临时帐篷让他休息,来人叫曾山去休息的时候,曾山摆摆手:“不要管我,要把关心用在群众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曾山

每次去灾区,他总是会去灾情最严重的地方,这次,他伴随着余震,来到震灾最严重的隆尧县白家寨公社,陪当地的群众度过了最艰难的三天三夜,等当地灾民的生活都安顿好,灾后重建有条不紊地进行,他才离开。

就算是铁打的身体,也有扛不住的一天。

有一次,曾山晕倒从楼梯上跌了下来,单位同事赶紧把他送医院检查,结果让大家都很惊讶: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

这时他们才知道,曾山一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时间一长,身体就被严重透支了。

05

05

1972年4月16日,73岁的曾山因心脏病去世,毛泽东送了花圈,周恩来专程从外地赶回来参加他的追悼仪式,叶剑英在追悼仪式上念悼词,称赞他:

“忠于党、忠于人民,艰苦朴素,联系群众,努力工作,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随着时间的逝去,老一辈的革命家正在离我们远去,但幸好,文字记录下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会随着时间一起流传下去。

希望这盛世,如他们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