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给排水建设中,面临着设施落后、水污染、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建议在低影响开发(LID)基础上建设海绵城市给排水。以顶层设计为主、科学建设、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及加大资金投入是一种整体、多区域、多层次的统一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全程综合利用,实现了海绵城市的给排水建设。

伴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建筑高度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地下建筑工程也在迅速增加,而目前现有的给排水管道设计与建设非常落后,有的甚至是几十年前设计的管网,而且存在“重地面、轻地下”的严重问题,根本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自然地面比例逐步降低,硬化路面透水率极低,这都加剧了城市暴雨内涝的产生,加大了城市道路排水系统的压力,这对城市排水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路面径流污染严重。

道路上的雨水径流通常含有各种污染物,如生活垃圾、城市污、。建筑垃圾、地沟油、农药、润滑油、扬尘等。城区道路雨水径流把污染物带到水体中,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这也使得宝贵的雨水资源很难得到利用。

1.2雨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是许多城市缺水的重要原因。

我们的国家严重缺水,人均耕地不足全球的1/3,而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南多北少,超过300个城市缺水,超过110个城市严重缺水,我国雨水资源丰富,但是80%的雨水都是白白流失的,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此,许多城市都面临水资源短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降雨过程中能像海绵一样,通过吸收、调节、下渗和处理净化等方式积累雨水,等到需要的时候释放出蓄水来灌溉、冲洗路面、补充景观水体和地下水等。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雨水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雨水流失、雨水径流污染及暴雨洪水等。都市“海绵体”不仅包括小区建筑的屋顶、植草沟、园林绿化、透水铺装等配套设施,而且还涵盖了城市的各类水系,如江河、人工景观湖等。

2.实施“海绵城市”给排水建设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2.1强化顶层设计,使科学建设、按制度办事。

给排水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城市规划、供水、防洪、排涝、环保等各方面都要树立统一规划的理念,做到统筹谋划,相互衔接,科学建设。根据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提出针对本区特点的目标和措施,力求有章可循,推动海绵城市的给排水科学建设进程。

2.2采用低影响开发(LID)雨水系统,实现建筑物的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的设计和改造一般都是通过推广普及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和建筑物的水回用率(建筑物的水回用率一般不低于30%)。

2.3增加经费投入,提高全民参与和认识。

成功地建设海绵城市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工程,它既有很大的投资,又有很大的投资潜力,而且要有效率地使用好。在今后进行排污口管理时,尽量避免在今后进行排污口治理的时候,再次对排污口进行改造,使投资增加,效益下降。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初期,需要政府设计、施工等单位的参与,建成后需要群众参与,做到人人植树造林,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增强全民海绵城市建设意识,才能使海绵城市给排水工作在各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得更好,使其顺利运作,打造更美好的城市家园。

长久以来,城市给排水建设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经常发生内涝、生态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根本无法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无法满足人民日常生产和生活需求。在海绵城市中,加强给排水建设,可以增强城市抗暴雨内涝的能力,减少路面径流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很大的环境效益。同时也为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魅力城市添砖加瓦。

当前,我国采取的是先试点,像其他城市一样,在试点城市推广试点,但由于地域广阔,降雨分布不均,造成海绵城市建设好坏参半,收集和利用雨水的参与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海绵城市对雨水的利用应适应水相对匮乏的地区。

结合生态模式和径流分析,建立基地生态基底,组织地表径流,采用植物浅沟、雨水花园等海绵技术措施,实现雨水资源的净化利用、生物生境建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与此同时,公园也成为海绵城市中重要的“海绵体”,与周围的护城河连通,不仅有助于完善城市洪水管理功能,而且能产生更多的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