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浩浩荡荡的双十一又拉开了大幕,10月20日的第一场电商直播,李佳琦、薇娅等头部主播破百亿的销售额再次成为了网络热点,与此同时,不少人也抱怨双十一的优惠越来越复杂,没有高等数学的功底,根本讨不到便宜。电商平台、商家,都知道这个痛点,为什么不爽快一点,让所有人都雨露均沾呢?

殊不知,这种复杂是商家筛选消费者,并定向“歧视”的一种策略,最终的目的是赚取更多利润。

免费优惠券的简单价格歧视

免费的优惠券,其实就是最简单的价格歧视手段。

比如一家快餐店,每日销量不稳定,偶尔多备了食材,不卖出去就会浪费,但是普遍降价就会减少盈利,怎么办呢?定向向低收入群体发放优惠券。优惠的价格吸引了原本的边缘客户,而之前的稳定客流,还是以原价售卖,这样既不会浪费食材,也能够避免普调价格造成的盈利损失。

这样的价格歧视方式还体现在火锅店的“凭学生证打折”,特别是工作日中午的时间段,往往可以凭借学生证获得较高的折扣,因为学生群体无收入,生活费有限,但是,他们时间多,愿意为了部分折扣花费更多时间来餐馆;餐馆在工作日中午时段,就餐人员最少,但是人员、房租等固定成本一样不少。通过给学生群体打折,餐馆可以在闲时赢得较稳定的客流量,在忙时赢得较高的利润。

双十一的复杂价格歧视

双十一,核心就是价格歧视,复杂的规则,实际上是区分消费者歧视等级的一种手段。

平台普惠优惠券、满减优惠券、定期发放的少量优惠券、预付定金优惠券、玩游戏赚取的优惠券等等,都是电商常用的手段,比如这双鞋子的宣传页面,极大的折扣力度,确实充满了诱惑,但是,想要拿到官方宣传的价格,实属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双鞋子,包括预付尾款减免、店铺优惠券、运动品类优惠券以及平台优惠券,如果你想买这双鞋子,面对多种减免手段,必然会出现三种结果,第一种,研究透彻,凭本事拿到优惠价;第二种,就喜欢这双鞋子,结算时该多少钱就多少钱;第三种,不想研究,放弃了。

这样的结果,实际上出现了两种典型的消费者,第一种,对价格特别敏感,因为优惠的价格,可以从其他产品转到这件产品——商家获得了额外的流量;第二种,对价格不敏感,本来就喜欢这款产品——商家获得了额外的利润。

但是,互联网的技术,可以让这种优惠的价格歧视,玩得更加细致。比如,根据消费者对不同价格的敏感度,制定不同的价格歧视政策。

店铺券需要定期抢,每日定量发送;价格敏感者定期进店铺,点击抢优惠券,他贡献了流量,赢得了这张优惠券;对60元不敏感的人,多支付的金额,就成为了店铺额外的利润;比如尾款立减,你需要先支付定金,锁定的定金,就减少了不确定性,消费者贡献诚意,赢得了80元的尾款减免······

以上步骤,价格敏感度不高的消费者,往往会漏掉一项或多项优惠券,相比直接在一口价上面提供折扣,商家通过价格歧视,赢得了额外的利润,也赢得了最多的流量。

更勿论过去几年广为诟病的玩游戏赚优惠券的做法,消费者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最后换回来几十上百不等的优惠券,本质上,玩游戏赚优惠券是将价格歧视做到了极致,瞄准的是最有闲,但是对价格最敏感的那部分消费者,但是,一哄而上的消费者,反而让平台和用户都落了个费力不讨好的结局。

在双十一以外,价格歧视还普遍存在,而且是以一种作恶的方式存在,比如大数据杀熟,如果平台判断用户特征是价格不敏感、平台忠实度高,打车费、酒店房费,可以多收取几个点,要筛选这两个特征,最好的办法就是平台收会员费,既有钱,又忠诚,因此,过去几年经常曝光一些服务平台是买会员,反而多掏钱。

但是,这种价格歧视瞄准的恰好是对平台最信任的那群客户,这成为了一种很荒诞的讽刺,当然大数据立法之后,这种歧视应当会销声匿迹。

今年的双十一,预期又会创纪录,但是赚不到真实惠的声音还是会继续,因为平台商家要的不是雨露均沾的普惠,需要的是给消费者贴标签,差异化定价后的额外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