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学生误把30多万的人工耳蜗掉进了厕所,由于找不到,于是求助消防,消防员在恶臭的化粪池历经3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丢失的耳蜗。
很多人表达了自己对消防员的敬意后,不禁心生疑问,这么做究竟是否值得,有网友评论:人工耳蜗如果要换就需要重新开颅,所以这么做非常合理,消防员的辛勤付出非常值得。
问题来了, 人工耳蜗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所以人们自然了解不多,那么人工耳蜗真的很珍贵吗?丢失就一定要重新开颅才能更换吗?
真相究竟如何?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下有关人耳以及人工耳蜗的知识。
一、人耳怎样听到声音?
人耳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我们肉眼可见的耳朵和内部的外耳道,耳道终点就是鼓膜,外耳看上去就跟卫星天线一样,它起着导入声波和定位方向的作用。
中耳最主要的部分是3个听小骨,分别为锤骨、砧骨和镫骨,其中锤骨连接着外耳的鼓膜部分,当鼓膜被声音震动时,锤骨也会连带震动,跟锤骨相连的砧骨和镫骨也会一起运动。
由于鼓膜面积约为0.8立方厘米,而镫骨底面积约为3.2立方毫米,二者相差约25倍,所以鼓膜的震动也被听小骨放大了约25倍。
内耳负责听觉的部分是耳蜗,耳蜗一条骨蜗螺旋管旋转而成,看上去就跟蜗牛壳一样,所以被称作耳蜗。
有
耳蜗横切面上看有3个腔,感受声波的腔在中部,名为蜗管,蜗管内有淋巴液,蜗管上有毛细胞,就是“头顶”有一小簇纤维的细胞,毛细胞底部跟听神经相连。
镫骨传来的震动引起淋巴液震动,这种震动被毛细胞捕捉到,然后转换为电信号传递给听神经,大脑再进一步对这种电信号处理,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二、什么情况下,人会变聋?
耳聋一般分为3类,分别是感觉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这种划分跟耳朵受损的部位密切相关。
首先说感觉神经性耳聋,这是内耳出了问题,虽然声音被传导进内耳,但是无法继续从内耳传递给听觉系统,一般来说就是耳蜗中的毛细胞出了问题。也就是声音从机械振动转为电信号这一步出现了问题。
而传导性耳聋则是外耳和中耳出现异常,比如耳膜出现了问题,或者中耳的3个听小骨出现问题。也就是声音传导过程中,出现此路不通的问题。
第3类混合型耳聋就更好理解了,就是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出现,不仅此路不通,而且声波无法转换为电信号。
三、人工耳蜗怎么解决耳聋问题,重配要开颅吗?
我们熟悉的辅助耳聋的设备是助听器,它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把声音放大了,对于传导性耳聋来说,既然此路不通,那就加大力度,这样多少能传进去一些,但是对于感觉神经性耳聋来说,即使传了进去,也没办法变成电信号让大脑感知。
所以相应地,人工耳蜗就出现了,它可以把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直接传递给听神经。
前面我们了解到耳蜗是声音变成电信号的最后一步,可是你知道为何耳蜗为啥很长而且呈现卷曲的蜗牛壳状呢?
原来这是为了识别不同频率的声音,靠近镫骨的耳蜗为蜗底,最里面的为蜗顶,从蜗底到蜗顶,可识别的声音频率从2万赫兹到200赫兹,这下我们明白了,耳蜗之所以这么长,是因为不同的部分负责识别不同频率的声音。(而且频率高的容易耗散,频率低的传播更远,这就是为何越往里,识别频率越低的原因)
外界的声音包括各种频率,当他们被耳蜗转换为电信号后,人耳就共同听到了各种频率的声音,这也是为何钢琴家能同时分辨好几种音调的原因。
因为人工耳蜗为了刺激相应部位的听神经,所以也是类似蜗牛科的形状,这需要经过开颅后植入内耳。
人工耳蜗分为植入部分和体外部分,植入部分负责接受数字化信号并传递给听神经,模拟的是人体耳蜗的功能,体外部分负责接收声波并将其数字化。
回到新闻中,可以看出丢失的是体外机,而30万多的价格应该是指一整套,单独就体外机而言,可能只需要几万元。重配一套体外机也无需重新开颅,不过几万元也很昂贵了,所以消防员的辛勤付出是非常值得的,这里也为他们点一个大大的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