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灸”的方式方法,华夏古代传承至今的就有数十种,今天来粗略盘点一下都有哪些。(不算最全面的,但一定包含了很多你知道以及很多不知道的)
先说“灸”的种类大致可分为两种【艾灸】法、【非艾灸】法,【艾灸】法又分艾炷灸法、艾条(卷)灸法及其它艾灸法。
一、艾炷灸法,炷灸顾名思义是将艾草手搓、捻紧或用其它物体使其成炷状,然后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直灸、隔物灸、隔姜灸、隔药饼(片)灸。
(一)直灸法,其中又分化脓与非化脓两种,主要则根据是否产生留疤、艾灸时长与力度来区分;
(二)隔物灸又叫间接灸,顾名思义隔物就是将做好的艾炷用不同的东西把艾炷与肌肤隔开,可以选择的物品有很多,例如布匹、某种(有些是特定的品种例如桃木、檀木等)木片、泥(片)块等;
(三)隔姜灸与隔物灸之所以区分出来,是因为其隔姜灸自成一格,且有专门的医术作为参考,如明代《针灸大成》中就阐述了“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穴上,然后灸之”其主要作用为外邪风寒咳嗽、呕吐、面瘫、泄泻、痛经、风疹、不育等症;
(四)隔药饼(片)灸是将专门的药材制作成形,然后加以艾炷灸之,效果对比前几类更为有效,但需明确了解病理病机通常是专病专治,切不可自己随意灸之。
二、艾条(卷)灸法,是将艾草制作为条状或卷状,然后多一间接、艾灸辅助器材进行灸疗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五种不同的方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药艾卷灸、热敏灸。
(一)温和灸,是指将艾条、卷固定在一个位置或辅助灸疗器械中,不做左右前后移动,一般距离肌肤在1~2,体感温度适宜一个穴位一般可以持续保持5分钟最佳,但要注意适度抖除艾灰,防止突然掉落烫伤;
(二)雀啄灸,在艾灸时如同啄木鸟一样的,在一个穴位点进行远、近距离交替,操作相对简单,与温和灸最主要的区别是艾灸时的温度上变化较大,由人为控制其温度高低;
(三)回旋灸,顾名思义在艾灸时一般顺时针不停绕圈回旋,比之前两种最明显的优势是距离肌肤够近,但由于不作较长停留,不会使受灸者感觉温度过高;
(四)药艾卷灸,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太乙神针灸及雷火神针灸等,这类灸疗方式就属于药艾卷灸,根据需要将数年以上的艾草加入配比的药材一同卷制,再用6~8层厚度的纱布条或块,按压在穴位上,将点红的艾卷一端,针对其穴位的纱布紧紧贴合肌肤,使药艾之气可以透入组织深部;
(五)热敏灸,腧穴热敏现象算是一种新发现的疾病在体表的一种反应,机体在疾病或亚健康状态下,相应的腧穴对热的敏感性异常增高,对热腧穴施灸时,会表现出一些特殊的灸感,如果本期展开说的话是肯定讲不完的,最少大致都要分为六点,所以我们以后再讲。
三、其它艾灸法大致灸器灸、竹马灸、温针灸等。
【非艾灸】类,这个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可谓是非常的多了,因为根据不同的人文、地理、民俗等影响,有太多“灸”的种类了,大多数都不同。例如天灸、内灸、灯火灸、敷灸、线香灸等。
(一)灯火灸,又称作灯草灸、油捻灸、十三元宵灸、爆灯灸,常流行江浙一带,属于民间流传的一种,可用于治疗咳喘、胃脘痛、乳蛾、蛇串疮(带状疱疹)等疾病;
(二)天灸,又称自灸,最早见于《针灸资生经》一书,近代又称“法疱疗法”,天灸时采用对皮肤表面有刺激的药物敷灸于腧穴或患处,使其局部充血、起泡如同灸疮,以其能发疱如火燎,故名曰灸。例如蒜泥灸,最早被记载自《寿世保元》第十卷,用围蒜灸治疗疔疮的基础上发展成形,属于非艾灸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且有不俗的效果,很长一段时间在民间盛行,可有效改善痢疾、鼻衄、痰饮等症;斑蛰灸,在《外台秘要》记载中,斑蛰用蜜调涂可治恶疮,该灸法适用于哮喘、关节炎、牛皮癣等;
(三)其它非艾灸法:如黄蜡灸、阳燧锭灸、硫磺灸、桃枝灸、桑枝灸、药草灸、火柴灸、线香灸、药线点灸等数十种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