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演出,忽然一个观众站起来了,其他观众为了能看到演出,也不得不站起来。结果大家都从坐着看戏变成站着看戏,这不是闲的吗?”

电视剧《小舍得》在朋友圈疯狂刷屏,这段关于“剧场效应”的台词,也因为揭露了当下教育中的焦虑现象,引起了热议和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小别离》《小欢喜》系列的姊妹篇,《小舍得》同样将镜头聚焦在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上,剧情从“小升初”切入,真实反映了当下家长的育儿焦虑。

尤其是对于当下社会家长们讨论得最火的“素质教育”和“鸡娃教育”,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在揭露目前教育内卷现状的同时,也露出成年人,隐藏在背后的众生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情围绕着一对继姐妹的亲情关系,以及她们对待孩子“小升初”的不同教育观念展开。

“鸡娃妈妈”的代表田雨岚,坚持育儿理念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狠抓孩子学习,一路拼奥数,拼名校。

孩子生活中的一切都没有学习重要,活活把小学五年级上出了高考倒数15天的架势。

为了儿子所谓的成绩,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她可以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到学校里闹,举报孩子的老师。

为了给孩子争取一个金牌班名额,求人情,塞红包,拉赞助,舍下脸面当众向补习班老师道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孩子的成绩,是她的脸面和骄傲。

家庭聚会也要创造机会让孩子背单词,背圆周率炫耀炫耀。

连吃个西瓜,都要孩子展示背英语单词。

子悠考了第一,妈妈就跟整了容一样,年轻十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对成绩的过度看中让田雨岚比其他家长付出了更多心血,

给孩子选最好的辅导机构,抄最详细的学习笔记,从学习方法到学习资源,再到各种升学信息样样精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因此她也要求更多的回报,奥数要拿一等奖,孩子考试掉到第四名就如临大敌。

为了达成目标,她拼命压榨孩子的童年生活,报各种辅导班,禁止任何与学习无关的兴趣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口头禅是,“我都是为了你”,但实际上一直忽视孩子自己的心愿。

子悠不愿意当班干部,却因为对升学有帮助,被她逼迫着背演讲稿被迫参选;

子悠最爱踢足球,但为了上更多的培训班,他仅有的踢足球时间被全部挤掉;

子悠喜欢研究小昆虫,却被她说成是“恶心兮兮的东西”;

子悠未来想当生物学家,却被她反驳“生物能帮你拿奖杯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被“唯成绩论”约束着长大的颜子悠,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压抑。

在校园活动“请你夸夸我”的演讲上,子悠有了第一次爆发:

“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你每次都说是为了我好,但其实都是为了你自己的面子,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愿不愿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番言论,字字直扎母亲田雨岚的心窝。

但字字句句却也是真相。

因为自己妈妈做了小三自己才得到资助上了大学,继父偏心,母亲不受重视,田雨岚想要在娘家抬头,就一心想通过儿子的出色,赢得外公的青睐,让母亲、让自己、让儿子在南家站稳脚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婆家条件优渥,看不起自己的出身,一直在经济上补助他们,在生活中干涉他们的生活,她也希望儿子的好成绩和奖杯,能帮她母凭子贵,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孩子成了她炫耀的工具,成为了她向公婆讨赏的资本,向姐姐南俪炫耀的资本,向继父争宠的资本。

所以她才望子成龙,视孩子的成绩高于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近乎疯狂的鸡血妈妈,只会鸡出一个有问题的孩子。

在后面剧情中,颜子悠患上抑郁症和狂躁症,厌倦学习,被妈妈逼到崩溃,甚至在考试中撕毁了试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田雨岚的对立面,“佛系妈妈”南俪,一直秉持素质教育。

认为童年就只有一次,给孩子取名“欢欢”,也是希望孩子只要快乐就好,学习方面就顺其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颜子悠疯狂补课的时候,欢欢补习班大门都没进过,报的兴趣班都是主持人和唱歌。

孩子欢欢也一路成长为多才多艺,性格开朗,讨人喜欢的小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个最初被剧中老师认为是正面典型的家长,在五年级到来之时,面对欢欢45分的数学卷子,和孩子自尊心受挫后的情绪崩溃,鄙视鸡娃的南俪,无奈也走了报班学奥数之路。

结果千辛万苦托关系进了提高班,结果孩子成绩不升反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加上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升学压力增大,一向开明的南俪夫妇也在教育“内卷”的情况下逐渐的动摇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慢慢也开始加入“鸡娃”阵营。

之前强调素质教育的南俪,在全体鸡娃的氛围中,越发焦虑不安,甚至开始比田雨岚更加激进:

“我不能再接受我的孩子比别人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家长们“异化”的行为下,孩子的行为也在慢慢“异化”。

欢欢不再快乐,子悠开始抑郁。

家长们打着爱孩子的旗号,最终还是害了孩子。

那这种有条件的爱,是爱,还是自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书中曾写道:

“小孩不是满足家长欲望、想象的容器或载体。 小孩也不是黏土,任由家长恣意妄为地往自己喜爱的方向捏来揉去。 小孩子有自己的生命,他们属于自己,不是家长或任何人的所有物。”

孩子的人生剧本,不是父母的续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成长轨迹。

而教育,是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做回自己。

做父母,应该懂得舍得,但更应该学会,不将孩子当做自己心愿的工具,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我们的孩子,哪怕平凡,哪怕普通,也值得被爱。

●被张绍刚嫌弃的金晨们,没有结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