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菜”之所以叫贡菜,据说是因为清朝进贡给皇帝而得名。起初它应该是由特定的蔬菜品种加工而成,原材料就是叫“贡菜”。
但到现在,由于农业现代化后,品种的杂交,莴笋的大面积种植等原因,其实真正的贡菜很少了,但莴笋加工出来的确实也是贡菜,从营养成分和外观、口感等多方面来看,两者是没有区别的。
有人说贡菜加工前,表皮比莴笋白,个子比莴笋高,莴笋比较粗什么的,其实我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说这种话的人是因为他对莴笋的种类,和种植方法没有专业的知识。也就是说,想把莴笋种成贡菜的外观,通过选种和种植管理就可以了,但没人会那么做,因为市场不需要肉少皮多的产品!
云南人起初没有刻意去把莴笋加工成贡菜,包括现在,虽然专门有这个行业的加工者,但只能是季节性,周期性的存在。主要还是因为市场原因,农民在种植莴笋的时候是不可能有宏观视角的,只有季节性,没有谁能知道你的产品出来后是好行情还是一文不值,也许今天还一块钱一斤,明天后天就一文不值了。
那不值钱的莴笋怎么处理呢?就是便宜卖给做贡菜的商贩,所以产生了贡菜加工这个行业。莴笋的种植季节是秋冬,云南在这个时候空气都是比较干燥的,你只需要去田里把便宜货买回来,顾几个农村闲着的老人家,坐下来把皮削干净,清洗一下,用专门的钢丝分切刀分成长条,挂在户外的尼龙线上,三天就干了!
云南的蔬菜基本都是精细化管理,所以莴笋产量很高,根据每个地方市场需求不同来选择品种,大的划分就是紫叶莴笋和绿叶莴笋两种,没有其他,细分根据种子厂家和名称,应该有几十种,但区别不大!
我国南方的市场像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地方,在规格上有很严格的要求,重量也有标准;西北地区则正好相反,像新疆和甘肃这边的市场,需要越粗越好,越高越好,越重越好!有的农户种出来的莴笋有小碗口那么粗,亩产十几吨!正常的亩产也在六七吨的样子,紫叶的相对来说个头上会小一些,生长周期也比绿叶的长,但香味比绿叶浓。加工成干后,就无法区分了!
现在国内的蔬菜市场价格波动都是很大的,抓不抓得住行情,全靠运气,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不管你信不信,在云南人的眼里,“贡菜”其实就是莴笋干!
欢迎各位点赞、关注、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