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年(1445年)明朝皇室荆宪王朱瞻堈徙封蕲州(今湖北蕲春县),荆宪王是明仁宗第六子,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于建昌(今江西南城)。
蕲州位于湖北省蕲春县南部,西距武汉100多公里,滚滚长江经西南而过,湖泊纵横,地势地貌十分优越,古为吴头楚尾交会之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向来被称为鄂东重镇。
就在荆王府迁到蕲州镇半个多世纪以后的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李时珍诞生在蕲州镇的瓦硝坝。
李时珍的祖父是草药医生,其父李言闻也是名医,但在当时,医生的地位十分低下,在一般人眼里,他们与算命、卖卦、看风水的江湖术士几乎没有多大区别,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里,读书人都醉心于功名,热衷于官宦,李言闻也不例外,他曾考中过秀才,参加过乡试,但始终未能中举。
明朝对医生的管理有一项制度,那就是每一医户,必须得有一个儿子继承父业,这样李时珍的大哥李果珍就学医了,那李言闻想改换门庭的希望就寄托在小儿子李时珍身上。
14岁那年,少年李时珍一考就中了秀才。父亲大喜,信心倍增,认定李时珍是块读书做官的好材料,可是,此后李时珍曾三次到武昌参加乡试,却一次没考中。还得了一场病,经过父亲的精心治疗,才得以好转,这年李时珍20岁,接连的打击使李时珍对科举心灰意冷,经父亲同意,李时珍也开始学医。
在行医的过程中,李时珍不断改进总结,他决定写一部本草的书。本草,即中药,这一年他35岁。
他经常出入荆王府及当地的名门望族,把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怪病治好,名声大噪,不仅在蕲州,在荆楚一带也颇有名气,武昌的楚王朱英裣,任命他为楚王府奉祠所的奉祠正。1558年,41岁的李时珍又被楚王推荐到北京皇宫任太医院判,此时的明帝朱厚熜一味信奉方士仙丹,追求“长生不老”,李时珍对此极为反感,一年后,借故托病辞职回乡。
回到靳州后,李时珍以北宋著名药学家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蓝本,开始了《本草纲目》的编撰工作,在徒弟庞宪和儿子李建元的陪伴和努力下,经过三次修改,直到1578年,《本草纲目》定稿,从35岁开始决心写《本草纲目》,到成书时已经过去了整整27年,李时珍也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61岁的老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