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我最热爱的大美新疆,献给新疆美丽的热土,献给勤劳淳朴的新疆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疆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一个超乎想象的地方,这里有民族风情,有绚丽的色彩,有浓浓的温情,还有祥和的生活,一切都和想象的不太一样,一切又是最本真的样子。

早晨九点的喀赞其,虽然阳光已经耀眼,但因为这里的人们早上十点才工作,空气中弥漫着慵懒的味道,整个街道是刚刚睡醒的样子。

进入旅游区老街,映入眼帘的是色彩丰富的建筑。房屋和外墙都涂上了亮丽的颜色,很吸引人。有蓝色、紫色和红色,其中以蓝色为最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色彩斑斓的房子和建筑,有一种异域风情。走在安静的街道中,望着两边亮丽的房屋,有种不真实的感觉,好像在梦中到了异国他乡。偶尔出现的人,大都是维吾尔族人,他们用维吾尔语交流,有种陌生和疏离感觉。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这些感觉都烟消云散。我与维吾尔族人民的接触中,发生了一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让我对新疆的回忆多了一份不一样的感觉。

一个利索的中年女士,一扇敞开的大门,大门后的风景始料未及

一扇敞开的大门,神秘的院落,吸引了我们。一个中年女人的出现,打破了神秘,结局虽有点遗憾,但是也足够开了眼界。

徘徊在街道中,很想一睹居民的院落和住宅的样貌,不奢望能够进到家中,看看院落总是好的。但几乎每扇大门都紧闭,偶有虚掩的,露出一条缝,贴上门前,从缝里观望,看不清看不全,还担心被人发现,只好胆战心惊地退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着走着,忽然前方一家大门敞开,从外表看,是一个大院落,应该是个殷实之家。不由心中一阵兴奋,想着一定要热情和主人打招呼,甜言蜜语一番,争取让我们参观一下院子,拍几张照片,如果可以,多看看最好。

当我们到达大门时,院内空无一人。院中的景色深深吸引了我们,一个幽深的院子,干净整洁。院子的整体颜色是红色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尘不染的红砖地面,似乎刚用水清洗过,在阳光下发着红亮的光泽。

院子上面是高高的弧形的金属架子,横跨大院,两头搭在院墙上,将院子围在其中,有种静谧安静的感觉。架子上垂下绿色的葡萄枝条,随风摇曳,浓荫一片。架子不是独立的,贴着墙根做了造型,有几个半圆的拱门的形状,下面衔接着长条金属凳子,稳稳地坐于地面上。

凳子一侧摆着高高的绢花,一侧是盆花,交相辉映,绢花虽漂亮但不及盆花生动芬芳。院子很深,里面很大,正对着大门的墙上也做了金属造型,里面摆着许多的盆景。院子的左侧里面,隐约可见落地的衣架子,上面挂着许多服装。院子的右侧是一座房子,似乎是前后两个屋子,只看到距大门近的屋子开着一扇门,远处有个涂成蓝色的台阶,扶手和柱子都是滚花的,非常精致漂亮,台阶后应该是个屋子,被第一间遮住,留下神秘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被这个院子的宽阔、整洁和布置的豪华惊呆了,被院子挂着的衣服弄糊涂了,不知道这个家庭是从事什么职业,给人感觉很不一般,很有神秘感。

这个大院有一种很强烈的吸引力,我们想要步入其中观看。但不能冒失,轻轻地喊了几句话,希望引起主人的注意。

一个维吾尔族中年女士从屋子走出,她个子高高的,神态优雅,脸上挂着微笑,一眼可以看出年轻时的美丽容颜。我说出了想要参观的想法,她用普通话委婉地拒绝了我的请求。我被拒绝有些出乎意料,有点失落。

她看出我的失落,立即解释说她家是个旅游家访景点,负责招待游客,导游马上会带人来参观,如果看到我们在这里,她会受到批评。

这个民俗旅游区是个景点,里面很大,游客是坐马车游览才能将景点都玩到,马车购票就可以坐。我们来的时候,也想逛一遍,但是管理人员回答说必须提前预约,已经约满了,我们无奈才自己找了一个认为是中心的地方,随意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女士的家原来是家访景点,难怪布置得如此豪华和不俗。我们理解她的拒绝。既然不能好好参观,我就请求让我们在院子里拍几张照片,这位女士答应了。

为了不打扰我们,她转身进了屋,给我们留下空间随意拍照。她的大度和宽厚感染了我,虽然不能破坏规矩,但她在自己最大的范围之内满足了我们,很感谢她。

拍了几张照片,将这个美丽的民居收入镜头,也将维吾尔族人民的善良留在记忆中。

一个街头乘凉的老妇,亲切慈祥的态度,大方的举动,是我想要的感觉

走在街上,安静的街道人烟稀少。转过一个街角,看到一个维吾尔族老妇坐在家门口的椅子上,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和这条街道,和这个地方,是个和谐的存在。

她看不出多大年龄,肯定不年轻了,脸上皱纹层叠,写满了岁月的痕迹。虽然青春不再,但却让她有了安静祥和的神态。

看到她静静地坐在那里,我突然有了想和她一起拍照的想法。我想近距离接触一下维吾尔族老人,和他们照张相片找一种感觉,一种能够让我们有些联系的亲密的感觉。

我走到她的身边,对她表达了自己的请求,我是用动作加语言表达的,她显然明白了我的意思,用慈祥和蔼的神情和维吾尔族语言给了我回复,虽然我没听懂,但看她的肢体语言,是答应了我。

我坐在她的旁边,将轻轻手搭在她厚厚的肩上。感觉到她肩膀的厚实,低头看到她的手很粗糙,光脚穿着凉鞋,脚也很宽大,从手脚看,这位老人是辛苦操劳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镜头,老人露出慈祥的微笑,这个微笑如同阳光般温暖,让人如沐春风,很舒适。留在我镜头里的老人,有种岁月静好的恬淡,由此可见维吾尔族老人的生活状态,安静美好,舒适自然。

一个上树摘桑葚的中年男人,他的举动出乎我的意料,无法直视他

老街的胡同两旁种了许多桑葚树。果子已经熟透,纷纷掉落地上,只可惜不成形,黑乎乎一片,看不出原来的颜色和样子。

在胡同里溜达,前方一棵大树和一个男人吸引了我的目光。

这个男人中年人,穿着朴素,站在大树下的一辆三轮车上,仰着头,伸直手臂,在摘树上的桑葚。

男人的对面,坐着几个人,闲适地休息着,看着他摘果子,同时也在打趣他,间或聊着天。

在我的家乡,也有桑葚树,比这里成熟的晚一些。我和先生经常到海边栈道旁的桑葚树摘果子。我们家乡的果子小小的。成熟后的果实是黑色的,清香微甜。摘这个果子,经常弄得满手的汁液,但很有乐趣。

我想看看这里的桑葚有多大,样子是什么样。感觉新疆的肯定比我们那里的果实个大,也想品尝一下味道。受好奇心主要是馋虫的驱使,我停下了脚步。

我以很好奇的态度问他在摘什么,他以普通话回复我,但我没听清。他随后停下来,俯下身子,伸出手,展开的手心里是几个成熟的桑葚,令我感到惊奇的是,桑葚是淡紫色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用语言和行动表示,这个果实给我品尝。我内心欢喜,但不好意思要太多,只是取了两个,我和先生每人一个。这个桑葚个头比我们家乡的要大一倍,颜色粉白,透着淡淡的紫色,软软的,我顾不得是否干净,立即放入嘴里,一股甘甜的汁液瞬间浸满口腔,甜蜜的感觉充盈至全身。

一个进肚,太甜了,太好吃了,超乎想象的好吃,勾起了我的馋虫。看我眼巴巴的样子,这名男子又站到车上,伸展身体,从更高的树梢上给我们摘果子。

我仰头看着他在努力地、费力地摘果子,阳光穿透树叶,万点光芒洒在他身上,一团光晕围绕着他。阳光刺眼,温暖笼罩,眼睛和内心涌起温暖的潮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给我们尝尝他们家乡的果实,他用行动表达对我们的善意和欢迎。

当他将满手又大又熟的果子送给了我,我被他的淳朴和善良感动,被他的热情感染,手里的果子愈发得甘甜。

几个果子,拉近了我们和维吾尔族人们的关系,让我一直以来对他们有些畏惧的心理彻底消失。

来新疆之前,受一些因素影响,对维吾尔族人民有些不敢接近,心里是有一些胆怯的,心理上很疏离。

但这条老街上的几位维吾尔族人民,却让我的畏惧心理全部消失。从温厚的中年老板娘,到慈祥的老妇人,再到热情的中年男士。他们的用最本真的自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淳朴的温暖和骨子里的善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厚和真诚,人类的美好感情是相通的,我感受到他们的善意,很珍惜这种感情,这种温暖让我念念不忘。

走在老街中,四周都是色彩鲜艳的房屋建筑,街道干净整洁,清扫女工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挥舞着大扫帚扫着掉落一地的桑葚,虽然开始觉得这个服装不适合,但是越看越好看,再看就更加和谐亮眼,仿佛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遇到开着院门的住宅,我们就驻足观看。民居院子都养着很多鲜花,五颜六色姹紫嫣红,开得十分热闹,为小院注入无限生机。屋子的门前大都有一段台阶,不太高,也就五六级,但台阶的栏杆却做得非常漂亮,有种异域风情。院内的地面都用水洗,家家的地面都非常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院子有主人在,就微笑地打招呼。这些主人见到我们,有的会微笑,有的一脸淡然,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也不拒绝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虽然不说话,到内心是纯真善良的,对我们的叨扰,给予理解和支持。

乘车驶出老街,汇入车水马龙的车流中,现代化的建筑映入眼帘,与老街好像两个世界,一静一动,一个安适一个热闹,对立又统一,是生活的不同形态,也是生活最本真的状态。

车驶出很远,老街渐渐模糊,逐渐消失在视野中。一丝淡淡的失落袭上心头,只觉得还没看够,还想再停留。不知是否还能来到这里,这里的胡同,这里的人们,留在我恋恋不舍的记忆中。

愿淳朴善良的新疆人民都幸福安康,愿新疆越来越好,是我最深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