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历十月一日,书面语叫“寒衣节”,“授衣节”,民间叫做“十月一”。

据说这是冬日的初始。天一天比一天冷,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的亲人。

由此延伸,也要为祖先、亡人一并送去温暖。

俗语道:“早清明,晚十月一。”在我儿时的印象里,这是上坟的日子。

曾经,到了这天,爷爷会领着我去祖坟上烧纸磕头,对故去的亲人说上几句话。

印象很深的是,每到这天清晨,村中的岔路口都会烧起一堆一堆的纸钱,青烟袅袅,好像还会放些吃的。

人们说,这是给那些孤魂游鬼的。他们找不到家,就会在岔路口徘徊,还会哭泣。

人间的冬天,每一个鬼魂都会感到寒冷么?

这样的民俗,曾经感动了我。那余烟未熄的纸钱,是伟大的同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述德堂诗稿》封面

不久前,读到清代许昌诗人慕甲荣的一首诗,久久未能忘怀。

史书中,常有饥年人相食的记录。这首诗中所记,即是其中一桩,并且是集体相残的事件。发北在许昌城北一座寺庙。

我一直想把这首诗介绍出来,但又觉得情节太过沉重。

这是地方史上的悲剧,甚至是一个污点。但能以诗歌的形式,把几百年前的灾难细节记述、流传下来,又是如此珍贵。

读这首诗,最好在今天。

全诗如下,恕不句译。如果不想读生僻字,可以直接跳过去,看后面的梗概。

知此咄咄惊人事,伤心惨自胡可言!

城北古庙大道侧,四方流民如峰屯。

昨夜大雪死过半,游魂扰扰迷朝昏。

其余饥寒不可耐,奇想敢祸神明尊。

木象堂堂立中殿,众力拽倒举火焚。

池波风金光涌,赤焰上冲星离垣。

僵死纵横罗其上,似灸牛羊烹鸡豕。

掺刀割之成大脔,举其脾臀擎其元。

饥肠空腹遭一饱,远胜大嚼过屠门。

更怜垂死气未绝,一并肩荷为炮燔。

手足伸缩筋脉抽,火中迄命难逃奔。

贪馋何暇问生熟,齿决舌腭半血痕。

强者得多弱者少,张拳烘打惊四村。

造孽不顾雷霆击,神可为薪人可飨。

子璋髑髅能辟瘧,闻此无乃丧心魂!

聪明正直神之德,职司阴阳佐宣藩。

捍患御灾何无术,竟至焚身不自存?

胡弗乘螭面上帝,遍将愁苦达九阍。

风雨调和枯槁苏,四海苍生同拜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述德堂诗稿》书影

一群饥饿的流民,汇集在许昌城北邻近大道的一座寺庙。一夜大雪,死亡过半。

其余人为饥寒所驱,为死亡所迫,拽倒庙内的木制神像,架火取暖。居然将死尸堆在上面烘烤了,半生不熟地吃掉。

更为惨烈的是,一些将死未死的人,也一并被投入了火堆!

为了争吃人肉,这些人互殴起来,惊动了附近村民前来围观。

如此景象,直如地狱。慕甲荣家住城西,没有亲自目睹。听说这一事件,他的震惊,只能“伤心惨自”,“丧心魂”来形容了。

他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上帝的失望,对人间的绝望。

神灵也难以存身,人间又作何念想?

慕甲荣约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死于道光五年(1825)。他生活的时期,清朝由盛转衰,此间发生了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鸦片也在此间流入中国。

这是一个日渐没落的时代,虚弱的民力难以承受任何的苦难。

据《许昌市志》记载,慕甲荣在世期间,许昌一带,发生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

三十八年(1773)春,许州城郊长葛大旱,麦子绝收。秋又大旱。人相食,饿死和逃亡者无算。

嘉庆十八年(1813)春至夏末,鄢陵、许州城郊、禹州大旱,引发大饥荒,人相食,饿死和逃亡者无算。同年九月,许州城郊禹县、发生雷电等灾害,秋庄稼和荞麦被毁。这年冬天直到次年春天,许州城郊、禹州大饥荒。

慕甲荣诗中所记事件,或许发生在嘉庆十八年的冬天。

也许是其他的时间,其他的地方发生了灾荒,逃难的人来到了许昌。

晚清的许昌城北,有许多寺庙。龙化寺、镇东寺、洪山寺、清凉寺、大通寺、慈寿寺、罗汉寺等等。

这座“大道侧”的“城北古庙”,又是哪一座呢?

不考证了,免得影响香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许州四境图

在地方叙事中,我们把慕甲荣称为许州大儒,其实,他算是个平常的教书先生。

终其一生,慕甲荣最重要的履历,是做了几年禹州训导。大部分岁月,他飘零各地,以教授私塾为生。

除了两本《四书》教案,他流传至今的最重要的著作,是《述德堂诗稿》。字里行间,记录了他颠沛流离,有志难申的生活与感想。

嘉庆十八年大饥荒,慕甲荣自然会受到影响。志书所载秋粮、荞麦被毁的原因,他的记载是遇到了大风。总之,是绝收了。

忍饿非今日,千家待一秋。

谁知终失望,至此乃成愁。

草看根芽尽,树无枝叶留。

所期来岁麦,可堪稍需不?

他目睹了流民四处乞讨的的苦难。“逢人呼父母,到处遇豺狼”。有妇女不堪其辱,自经于沟壑,将娇儿弃置于路旁。

他不时听到饥民暴动的信息,“耕犁为剑戟,斗粟换头颅。”

他也明白,自古以来,消除强盗的良策,是让人有衣穿,有饭吃。

草皮树叶吃完了,粃糠成为美食。到了这年十一月,慕家庄没有几户能冒炊烟了,一天要埋好多人。

慕甲荣终究拖家带口,踏上了逃难路,到南阳一个叫桐河的地方,教书偷生。

即便在那里,“春来风景也苍凉”。缺医少药,粮价奇贵。民不聊生,荒坟累累。

但是,一家人毕竟躲过了这场灾难。

历史上,类似的灾难又有多少?又有多少饥民委命于异乡?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太平时代,可谓盛世。

但是,即便我们这一代人,回想童年,对饥饿的记忆仍然驱之不去。

我们的父辈,祖辈,又有多少,曾经奔波在流亡、乞食的路途?

十月一,岔路口不见举火烧钱,一个民俗远去了。

缅怀先人,为他们曾经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