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像

大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一队人马护送着一具棺木,浩浩荡荡地从爱州(今越南清化一带)出发,向中原腹地阳翟(今禹州市)前进。

棺木中,盛放着唐朝开国大臣褚遂良的尸骸。

此时,距褚遂良去世已经210年了。

200年来,唐王朝的历代皇帝渐次洗刷去蒙在褚遂良身上的冤屈,并最终以回迁祖籍地的方式,表达对这位托孤老臣的深深歉疚。但人们始终无法忘记褚遂良当初孤独而执着的抗争。

庙食褚塘,魂归阳翟

褚遂良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人物,这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活与书法艺术中,也体现在关于他的籍贯的争议中。

当前我们查阅到的相关资料,对褚遂良的籍贯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有的说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或者两种说法并存不废。

哪种说法正确呢?禹州市文史工作者教之忠老先生说:“都对。”

据他考证,褚氏先祖为阳翟人褚少孙(西汉史学家、曾补《史记》)。两晋期间,褚氏家族由阳翟移居丹阳(在今浙江省)。

东晋时期,褚裒崭露头角,以外戚身份进入权力中枢。褚氏成为高门士族。南朝时期,褚渊在宋齐交替之际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褚遂良的祖父褚玠是陈朝大臣,享有清誉。褚遂良的父亲褚亮迁居钱塘,活跃在陈、隋、唐三朝的政治舞台,晚年被封为阳翟侯并在阳翟去世。

禇遂良曾被封为河南郡公,封地距阳翟很近。

他去世210年后归葬阳翟,更表明了阳翟对于褚氏家族不同寻常的意义。

教之忠说,褚遂良坟墓的具体地点现在已经无从寻找,但很可能就在褚河镇,那里是阳翟褚姓的发祥地。

“庙食褚塘,大节一生垂史册;魂归阳翟,易名千古表文忠。”杭州褚河南祠的这一楹联,客观地解答了有关褚遂良籍贯的疑问。

所谓“褚塘”,应当是褚氏家族在钱塘的聚居地。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的同时,薛举在兰州称帝,褚亮被任命为黄门侍郎,褚遂良则随着父亲做了薛举的通事舍人,掌管诏书及呈奏案章。薛举在大军从西北向长安推进时突然病死,其子薛仁杲不久被李世民打败,褚亮父子遂被收编为唐王朝的臣民。

为官忠贞,秉性耿直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

《剑桥中国隋唐史》在提到唐太宗时,曾这样写道:“太宗许多公开的举止,与其说是出自本心,倒不如说是想得到朝官———尤其是起居注官———赞许的愿望。”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褚遂良所占的地位是极重要的。至少,他在某种意义上督促着皇帝在有所行动时,应该考虑到会留给后世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有一次,李世民问褚遂良:“你记的那些东西,我本人可以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之所以设立起居之职,就是古时的左右史官,善恶必记,以使帝王不犯过错。我没有听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

李世民又问:“我如果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

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务就是这样,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写下来的。”这可见褚遂良的忠贞和耿直。

对于朝政,褚遂良也投入了不少的热情,积极建言。

李世民想亲自征讨辽东,但遭到褚遂良的反对。李世民强硬的态度使褚遂良感到恐惧,他没有再坚持,于是跟随唐太宗远征辽东。

后来征伐基本无功而返,唐王朝大伤元气,证实了褚遂良的预见。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作为黄门侍郎的褚遂良被皇帝派出巡察,可以直接罢免官吏。正在此时,他父亲褚亮死了,不得不暂时辞去公职。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中书令马周死去,褚遂良接任。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你们对朝廷的忠心,我十分明白。汉武帝曾托孤于霍光,刘备也曾托孤于诸葛亮,我死后的事情,就委托你们二位了。太子仁慈孝顺,你们也是知道的。希望你们尽心辅佐,永保大唐江山。”

唐太宗又对太子李治说:“只要有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国事就没有可忧虑的了。”

不久,21岁的李治当上了皇帝,就是唐高宗。高宗即位后,封褚遂良为河南县公;次年,又升为河南郡公。在出任同州刺史3年之后,褚遂良又被高宗召回朝廷,拜为吏部尚书,同时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兼为太子宾客。之后,褚遂良又升迁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走向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

在高宗统治初期,李治刻意效仿太宗的所作所为。在褚遂良等的辅助下,李治确实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就。但是不久,褚遂良和胆小懦弱的高宗皇帝就开始面对一个强大、机敏和肆无忌惮的对手武曌(武则天)。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他们失败了。

公元640年前后,十几岁的武则天进入后宫,成为太宗的“才人”(第五等妃嫔)。她的美貌与才情不仅得到了年老的太宗的喜爱,也得到了年轻的太子的爱恋。

太宗死后5年,曾经一度削发为尼的武则天成为李治的妃嫔,并被封为“昭仪”,得到高宗的宠爱。

公元655年,在是否立武昭仪为皇后的斗争中,褚遂良与另一位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强烈反对。

高宗召大臣进宫商议此事时,善于迎合旨意的徐懋功说:“这是陛下家里的事,不应该问外人。”

褚遂良则将官笏丢在台阶上,叩头至流血说:“如果你坚持废皇后,那就让我回家去种地吧。”

李治对他的不识时务大为恼火,让士兵把他强行拉了出去。而坐在皇帝后边的武则天则恨得咬牙切齿:“还不把这头野猪杀了!”

这场斗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

托孤老臣,身死异域

根据陈寅恪的研究,对立的两派代表了不同的贵族利益集团。

李唐家族从六世纪初期兴起之时,就与集中于中国西北地区(陕西和甘肃)的许多大家族建立婚姻纽带,形成所谓“关陇集团”。而他们自西魏以来,就已在北方形成统治阶级的核心。像反对废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人,便是关陇集团中的成员。

而支持武则天的那一帮人,却出身于其他地区,或是商人,或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他们是陈寅恪称为“山东集团”的成员。这样,武则天与王皇后之间的争斗,就不仅仅是宫廷内部的简单争斗,而是反映了两个政治集团之间争夺最高政治权力之间的斗争。

这场斗争以山东集团的胜利而告终。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褚遂良被赶出朝廷,到潭州任都督。

公元657年春天,武则天将褚遂良调到离京师极远的今广西的一个州去任都督。

同年晚些时候,武则天则与许敬宗、李义府一起诬告中书令来济、门下侍中韩瑗与在广西的褚遂良共谋反叛,将褚遂良贬到更为荒远的爱州。

“陛下还记得当年的情景吗?在先皇的灵柩前,你抱着我的脖子不知所措地哭泣,是我和长孙无忌两人安定了局面,把您推上了皇帝的位置啊。”

褚遂良在绝望之中,写了一封信给高宗,希望能唤起他的同情,但无济于事。

公元659年,禇遂良在流放之中死去,时年63岁。

在他死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武则天等人还没有放过他,把他的官爵削掉,把他的子孙后代也流放到爱州,不久又派人杀死了他的两个儿子。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即褚遂良死后46年,他得到了平反。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褚遂良作为功臣,得以配祀于高宗庙中。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皇帝下诏,将褚遂良等人画于凌烟阁之上,以示他与唐初的开国英雄们有同样的功劳。

咸通九年(公元868年),褚遂良归葬阳翟,这已经是他死后210年的事情了。诗人唐彦谦闻听此事,感叹道:当初高宗不听褚遂良的劝告,几乎断送了李唐江山。岁月像水一样流逝,往事也只能化为笔底的歌谣了。

咸通中,始闻褚河南归葬阳翟。是岁上平徐方,大肆庆赏,又诏八品锡其裔孙,追叙风概,因成二十韵

晚唐 · 唐彦谦

册府藏馀烈,皇纲正本朝。

不听还笏谏,几覆缀旒祧。

咫尺言终直,怆惶道已消。

泪心传位日,挥涕授遗朝。

飞燕潜来赵,黄龙岂见谯。

既迷秦帝鹿,难问贾生雕。

穆卜缄縢秘,金根辙迹遥。

北军那夺印,东海漫难桥。

罗织黄门讼,笙簧白骨销。

炎方无信息,丹旐竟沦漂。

邂逅江鱼食,凄凉楚客招。

文忠徒谥议,子卯但箫韶。

未见公侯复,寻伤嗣续凋。

流年随水逝,高谊薄层霄。

柱石林公远,缣缃故国饶。

奇踪天骥活,遗轴锦鸾翘。

近者淮夷戮,前年归马调。

始闻移北葬,兼议荫山苗。

圣泽覃将溥,贞魂喜定飘。

异时穷巷客,怀古漫成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