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下雪了,你那里冬来了吗?

相传古时,为了迎接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士大夫穿上黑色衣服,给车辇和旌旗换上黑色装饰,浩浩荡荡奔赴北郊,只为赶在黎明之前趁着天黑,祭祀冬神,昭告天下:冬,立起来了!

事后,天子赐百官、将士棉衣,也“赏死事,恤孤寡”,给为国捐躯者的妻儿送冬衣。民间亦举办“暖炉会”迎冬,他们围坐一起,肉在炉中,饮酒啖食。

当下我们虽不再迎冬,但无论经历多少漫漫寒夜,还是会在每个冬季来临之时,翘首望一场初雪。点点雪花宛如一种提醒:即使不是美景的日子,也有良辰。

源起

物至于此收藏也

廿四节气中的“四立”皆为季节的起源,立冬是一年中冬天的开始,这一天往往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此日太阳也走到了黄经22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然而冬的本义是终结,先民以结绳记事,给线打个结就是冬的形象。“冬者,终也,万物收藏也。”作物收晒完毕,草木凋零入土,动物躲进洞窟过眠。

和万物一样,我们也更多地呆在家里,穿暖,吃饱,躲避寒冷,更重要的是倒腾点喜欢做的事。如旧时举办冬学堂,让平时上不了学要帮忙农活的孩子,读书认字,到腊月十五结束。

现代的人却是喜欢准备茶水点心,看书、临帖、电影、烹饪,诗人穆旦说:“我爱在淡淡的太阳短命的日子,临窗把喜爱的工作静静做完。”

《尔雅》曰:“冬为玄英,一曰安宁。”从今天开始,我们与万物都进入修养闲居的状态,世间呈现出一副祥和无为的景象。

图|清凉地儿-了琹 ©

物候

不周风至几寒凉

《易通卦验》说:“立冬,不周风至。”

古人认为大地八方各有一座大山,东方明庶山,东南清明山,南方景山,西南凉山,西方阊阖山,西北不周风山,北方广莫山,东北融山。与之相应吹来的风,便叫明庶风,清明风,景风......不周风。

传说中的不周山,终年严寒,由它吹来的风,“主杀生”,将导致天寒地坼,最直接的体验便是雨水消退,雨字头的露、霜、雪渐渐把大地盖住,九十天的冬日里,日子冷峻又坚硬,大家的脖子都感到冰冷。

图1.2|清可 ©

然而不周风至,北国的人却来不及悲伤,如同此刻的北京,人们都在踮起脚尖,接住初雪。看它点点如星,飞入手掌心,再瞬间融化;又看它缓缓落下,染白山头,染白小镇,染白行人肩头;更看它催发了寒梅,落满南山......

岭南的人,也会为此感到温凉。风凉吹开了高温与焦躁;天上的云彩也无多,只几道长长的拖尾云;阳光渐渐变成一层薄纱,温柔地抚摸过大地与身体,人变懒了。

与别的风不同,春风一团和气给万物新生的欢喜,夏风迅疾给发飙的天气一盆冷水,秋风乍起,草木黄落是人之叹息,而冬风至,等雪落,等梅开,却是一种纯粹而浪漫的欢喜。

图|陈力子 ©

立冬有三候

一候水始冰

西北风至,水面上逐渐结出冰花,但并不坚实,只薄薄一层。

二候地始冻

到了立冬后第五天,大地也开始被冻结,但不至于裂开。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第十天开始,陆地上野鸡一类的大鸟,就会飞入大海,变成了大蛤。自然这是古人的浪漫想象,实质上是野鸡也要冬眠了,预示着阴气又重了一分。

既然冬天立了起来,就会一直冷下去,但一些生活在南方的人会发现,有时穿一件薄衫有点凉,套上毛衣又觉得热,那是遇上了“十月小阳春”天气。

白居易在杭州期间写道:“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红楼梦》中也有记,“这花(海棠)应在三月里开的,如今虽是农历十月,应着小阳春的天气。”

小阳春天,一些花树会有开花的景象,不过冬花不结果,因此被称为“梦花”。不知道它是梦见了春天,还是只当是春天,这个梦都极美,天暖了花就开,人见了花就开心。

想一想,冬天虽然令人缩手缩脚,却总有一些小事物带来欢喜温暖,一滴露水,一朵花开,一杯热茶,一口大肉.....

图|昔物所 ©

农事

祭祀贺冬储菜忙

作为一冬之始,古代人有许多事情要做,储菜、祭祖、贺冬。

《礼记》记载:“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冬是一个“不交”的时节,阴阳不交、天地不通、上下不通。

连草木都不长的时节,人们要解决饱的问题。《东京梦华录》记载:“立冬前五日,西御园进冬菜。京师地寒,冬月无蔬菜。上至官禁,下及民间,一时收藏,以充一冬之用。于是车载马驮,充塞道路。”

图1|清凉地儿-了琹 ©

现在物流便利,时时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不过在北方还是有冬储大白菜的习惯。超市、菜市场有促销,也有贩夫拉着在路口一车一车卖,人们一买就少不了百十斤。

把它们一颗颗存进窖里安歇,或者码放在墙根下、楼道里,上门铺着报纸、旧棉被,自此一冬无愁,从初冬吃到初春。

念念不忘的,还有离世之人,人们带着酒菜饭食上坟、扫墓。古人认为天地虽不通,但是生死相通,“他们”也知冷知暖,也有寒来暑往。立冬扫墓,也叫“送寒衣”。

追思结束,人们互相“贺冬”“拜冬”。《清嘉录》记载得很详细:“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揖,谓之‘拜冬’。”

人们到有师恩,有长辈长者的家里拜访,平日遇到,无论男女老少也都相互作揖,行“拜冬”之礼。

人情往来,素来是中国人的大事,很多时候总让人觉得厚重又麻烦,现代的我们还是更喜欢“独善其身”。不过有时也觉动人,邻里之间,亲朋之间,在萧瑟的日子里,也没有相忘。

围炉热汤暖心肠

“立冬补冬,补嘴空”,你们那儿今天吃什么?

【 饺子 】

立冬,秋冬之交,交子之时,古代人吃饺子祝贺。在当时,还不叫饺子,只知它“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像个横卧的半月。

后来,医圣张仲景在冬天看到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便用羊肉、辣椒以及驱寒的药材一起,捏成耳朵样的面食,煮给他们吃,叫“驱寒娇耳汤”。为了纪念,“娇耳”的称呼就流传了下来。

今天我们已不需要吃饺子热耳朵暖身体,却还是成了很多人家冬日里的享受,享受家人团聚的其乐融融,享受与友人相约的围炉夜话的热气腾腾。

【 羊肉 】

中国北到阿勒泰,南到三亚,都有吃羊肉的习惯,而一旦寒风起,无论是喀什烤羊腿、西安水盆羊肉、内蒙羊杂汤,吴忠冷手抓,还是遵义羊肉粉、海口东山羊、宁波白切羊肉、梅州羊肉边炉......立马就受到了各地人们的喜爱。

羊肉没有牛肉的粗,没有猪肉的浊,没有鱼肉的淡,既细嫩又鲜美,还可以御寒补暖,所以爱羊的人总是很多。然而中国地大物博,北有绵羊,南有山羊,有吃青草的羊,吃麸料的羊,有顶膻的羊,也有不膻的羊......这个冬天,你要吃什么羊?

【 酿酒 】

立冬后气温渐低,而水清冽,这时酿造的米酒最为甘醴绵实,古人称“十月白”。旧时人家多半自酿,将糯米泡软,再蒸饭,摊凉,最后一层层存入缸中,洒入酒曲,中间打一个洞。

前半个月会变成乳白色,到了中期最美,宛如一缸月光白。不过在农人家心里,酒的名字朴实许多,叫“冬酿酒”。它从十月初酿,米变成了酒,酒又在冬日里变成觥筹交错的温暖。

心事

人生之趣在冬天

时光的脚步,从来都不会有所留恋,就像穆旦在诗里说:“多么快,人生已到了严酷的冬天。”

然而一切都恰逢其时,诗人的心也并不难过,“呵,生命的跳动也在严酷的冬天。“是的,越是冬,越看到生命的可珍之美。

图|清可 ©

你看这寒冷像花,“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

你看这围炉夜话,“我爱在冬晚围着温暖的炉火,和两三昔日的好友会心闲谈,听着北风吹得门窗沙沙地响,而我们回忆着快乐无忧的往年。”

图|清可 ©

今日立冬,

人生的乐趣就在冬天。

它寂静,却清闲;

它苍茫,却干净;

它萧索,却烟火。

我们便有理由而心安理得地放下忙碌的活儿,

收起过多的欲望,

放慢追赶了一年的脚步,

品味冬之可爱,

体味生命的沉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