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清代的同文馆—今日话题
同文馆
01 创办背景
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人从事翻译工作,但正式设立外语学院却晚至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设的同文馆。从西周起就曾有过翻译官员,《周礼·秋官司寇》称他们为“象寄”,但主要译述少数民族的文字;汉代译述人员被称作“译官、译语”;明代创立四夷馆,专门学习外国语言文字,清朝将四夷馆改为四译馆,后又改创俄罗斯文馆。1861年恭亲王奕等人上奏朝廷,不能任凭外国侵略者随意欺蒙,请求设立外语学校,于是清政府于1862年8月24日开设同文馆。
02 办学特色
同文馆的创立,引起了一帮清廷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认为堂堂孔夫子后代居然学习外国语言,甚至“拜洋人为师”,简直大逆不道,但在奕等人的远见坚持下,同文馆顺利成立,并且完全按照正规的学校来办,陆续开设英文馆,后来逐渐增加了俄、日、法、德等语言。四年后,京师同文馆开办科学馆,学习科目增加了算学、天文、化学、物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学等。学生修业年限为八年,前几年偏重外语,后几年增加其他学科的学习。
同文馆教学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学用结合,入校学生经常要翻译国外电报文件,至于高年级学生则必须译书。像学生和老师共同翻译的万国公法、世界史纲、化学初步、外文指南等,在当时影响很大,和上海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的翻译馆一样,是中国近代最早翻译的一批西方政治、科技图书。1902年,同文馆并入于1898年创建的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同文馆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字专门学校。
03 意义
尽管同文馆培养的一些学生崇洋媚外,变为买办官僚。但是其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化新式学堂,标志着北京近代学校的正式出现,为北京近代教育的发展,树立了样板,提供了借鉴,打下了思想的和制度的基础。
结语
知晓历史上标志性的事物,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学习传统文化会增加更深的趣味,让我们可以用更多的角度去了解那个时间发生的事情,对现在的我们就是“美育”的提升。
-END
德不孤,必有邻
有喜欢书画或有业务合作的,可私信小王,期待你的来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