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不住香港,我们以死谢罪”

香港金融保卫战是现代金融史上最震撼人心、也最波澜壮阔的一页。

山雨欲来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仅仅一天之后,7月2日,历时4个月的泰铢保卫战宣告失败,泰国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亚洲金融危机拉开大幕。

在随后的一个半月内,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金融市场相继沦陷,索罗斯在东南亚狂飙突进,掠夺了超100亿美元的财富。

1997年10月下旬,挟东南亚的胜利之威,索罗斯转战香港,开启了对香港的首次试探性进攻。

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在索罗斯进攻东南亚的时候,香港就注定会成为决战之地。

为了拿下香港,索罗斯提前一年就在香港金融市场布局,做了十分周密的安排。

时间拉回到1996年,也就是香港回归、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索罗斯手下的罗德内·琼斯团队正式进驻香港。

由量子基金、老虎基金等各路炒家结成的利益同盟,在香港秘密做了四件事:

第一是在外汇市场,大量囤积港币。

通过外汇兑换、货币市场拆借和发行债券这三种方式,索罗斯募集了超2000亿港币。

第二是在股票市场,秘密买入恒指成分股,迅速拉高恒生指数;

第三是在期货市场,提前埋伏巨量的股指期货和外汇期货空头头寸;

第四是不断煽动香港舆论,提前透支回归利好,疯狂拉升香港房价、股价。

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之下,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1997年8月,东南亚各国汇率崩的一塌糊涂,股市、楼市跌的惨不忍睹。

但此时的香港恒生指数,竟奇迹般登顶16820点的历史最高位,香港房价也达到了开埠以来的最高价。

我们都知道泡沫吹得越大,最后爆炸时的威力就越大。

索罗斯一面把香港的股市、楼市烧的发烫,而另一面又囤积了天量的砸盘筹码。

对冲基金已经完成了布局,战云笼罩香港,惊天大战一触即发。

在展开这场大厮杀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对冲基金攻击香港的具体手法。

联系汇率制,香港金融体系的命门

对冲基金想要洗劫香港,具体的进攻路线是怎样的?

我们都知道泰国的固定汇率制失守,是泰国沦陷的标志。

而香港和泰国一样,实行着类似固定汇率制的联系汇率制。

可以说,香港金融体系的死穴就是这个联系汇率制,而索罗斯的进攻重点也在于此。

联系汇率制是货币局制度的一种,主要在英属殖民地实施。

这种汇率制其实很简单,就是发行钞票时,必须按固定比例,存上一定数量的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港币的发行过程是这样的:

三家发钞行,也就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每发行7.8港币,就要在香港金管局的外汇基金存入1美元。

其他银行想领取港币现钞,就必须按这个7.8比1的固定比例,到这三家发钞行兑换。

这里要多说一点,香港金管局的职责类似中央银行,而香港财政司的职责类似财政部,当时担任金管局总裁的是任志刚,而担任财政司司长的则是后来香港第二任特首曾荫权。

在联系汇率制下,每一张印刷出来的港币都有100%的美元做储备,这个汇率制看起来坚如磐石,根本不用担心索罗斯的做空。

但事实上,香港的金融体系最具迷惑性,也最薄弱的地方就在这里。

美元储备担保的只是港币的发行量,而港币的发行量与港币的流通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港币的发行量与港币的流通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这是香港金融体系的命门,也是整场攻防战的焦点,我们必须举个例子说清楚:

假如渣打银行在金管局存入1美元,然后印刷了7.8港币。

接着香港市民张三就用1美元把这7.8港币兑换走了。

此时,港币发行量是7.8,美元储备是1,港币与美元储备的比例就是7.8比1。

然后张三把这7.8港元存进中国银行,由于香港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所以理论上,中国银行可以把张三存的这7.8港元,全部作为贷款发放出去。

假如李四从中国银行贷款7.8港元,买了王五的汽车。

那么到现在为止,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就有张三在中国银行的7.8港元存款,和王五手里的7.8港元现钞,港币与美元储备的比例就变成了15.6:1。

这是个很简单的货币乘数例子,可以看到,美元储备100%担保的是货币发行量,也就是基础货币M0。

而整个香港的货币流通量却是包括现钞和存款在内的广义货币M3。

M3远大于M0,所以港币存量和美元储备的比例也远大于7.8 : 1.

1997年三季度,也就是金融保卫战爆发的前夜,香港广义货币M3的总量为28000亿港币,而当时香港的外汇储备则大概有950亿美元。

按1 : 7.8的兑换比例,有外汇储备担保的港币只有7000多亿,而剩下的2.1万亿在外流通的港币则是没有担保的。

根据《基本法》第112条规定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实行外汇管制,港币自由兑换。特区政府保障资金的流动和进出自由。”

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个强大的外部冲击,动摇了公众对香港的信心,进而引发资本恐慌性外逃,那金管局手里的外汇储备,根本就不够民众挤兑的。

索罗斯在进攻香港之前,手里准备了2000亿港币,而港府手中的950亿美元外汇储备,价值相当于7000亿港币。

理论上,只要香港市民不恐慌、不挤兑,那单凭索罗斯的这点钱,根本冲不垮联系汇率制。

以小博大,立体狙击理论

索罗斯最擅长以小博大,他能用2000亿港币,冲垮香港的汇率体系吗?

在《老虎基金兴衰史》的那期视频里,我们说过,索罗斯是宏观对冲策略的集大成者。

在横扫英镑、里拉、泰铢、卢布的一场场恶战中,索罗斯总结出了一套堪称教科书的进攻手法-立体狙击理论。

这套理论,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股市、期市、汇市多点开花,利用市场之间的彼此联动,把有限资金的杀伤力放到最大。

索罗斯进攻香港的套路,拆解开来,是这样的:

第一步,先在外汇市场大量抛售港币,假装进攻外汇市场。

当汇率承压,资本外流时,香港金管局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加息。

因为只有不断加息,提高港币和美元的息差,才能阻止资本外流。

但是,我们都知道加息有一个很严重的副作用,那就是会打压股市。

由于港股本身已经积累了巨大的泡沫,所以只要金管局加息,股市就会跌。

立体狙击的第二步就是借助加息的利空,在股市大笔卖空恒指成分股,打压股指,制造恐慌。

索罗斯团队从1996年起,就在香港市场低价吸筹,手里的恒指成分股已经攒了很多,再加上从经纪商那里借来的股票,一起抛出去,股市想不跌都不行。

股市一旦暴跌,立体狙击的第三步就来了。

索罗斯之前在期货市场埋伏了巨量的股指空单,因为期货杠杆超级高,盈利轻松就能放大几十倍,股市大跌,期市上埋伏的空单就会暴赚。

这三步走下来,索罗斯手里的资金成倍的增加,然后他就可以再从第一步走起,继续抛售港币。

这套立体狙击理论,本质上就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铰链,一圈又一圈的循环下来,市场上的恐慌情绪越来越重,索罗斯手中的筹码也会越积越多。

当恐慌情绪与索罗斯的筹码累积到临界点,重压之下,联系汇率必定崩盘。

而如果香港的联系汇率失守,那接下来的就是资本疯狂外逃,港币加速贬值,这样索罗斯在即期市场沽空港币的头寸,加上期货市场埋伏的外汇空单,都会血赚。

这个时候,立体狙击就算大功告成,香港也就变成了下一个泰国。

从上帝视角看,索罗斯对外汇市场的进攻只是佯攻,真正的杀招其实藏在了股市,这是一招标准的声东击西。

对港府来说,想要战胜索罗斯,那防守的重点就不能放在汇市,而应该放在股市。

只要能稳住,甚至拉高恒生指数,那索罗斯在股指期货上的暴赚就会变成暴亏,整条铰链也就会被切断。

很可惜,等港府摸清索罗斯套路时,为时已晚。

黑云压城城欲摧

1997年 10月21日至23日,借助新台币创下10年新低,亚洲市场恐慌情绪加剧的契机,索罗斯对香港发起了第一轮试探性进攻。

国际炒家在连续的三个交易日里,在即期外汇市场,大笔卖空了超400亿港元。

港府被迫迎战,香港金融保卫战正式打响。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炒家,时任金管局总裁的任志刚选择以“拉高利率,抽高息口”的策略应对。

金管局一边用外汇储备接盘炒家抛售的港币,另一边又紧缩银根,拉高银行间市场的拆借利率。

前面说过,金管局加息,股市就会承压,而这正是索罗斯想要的。

在金管局加息之后,索罗斯从汇市转向股市,大笔抛空恒指成分股,恒生指数从15120点暴跌至9040点,一月之内跌了40%。

立体狙击首战告捷,国际炒家在股指期货上一次性就盈利了数十亿港元。

转过年来,索罗斯又在1998年1月12日至16日,6月12日至17日,用同样的手法,在外汇市场分别抛空了300亿港币和78亿港币。

为了死守汇率,同时抬高国际炒家的投机成本,金管局被迫再次加息,宣布不再采用 6.25% 的官方贴现率,而是要根据情况以惩罚性利率,调整资金供给。

这一举措直接导致香港银行同业利率一度飙升至 300%。

利率暴涨,港股跟着就是两次大跳水。

此时的香港金管局可以说是左支右拙,方寸大乱。由于任志刚只会用加息这一招,所以后来被人称作“任一招”。

金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西方舆论甚至戏称,香港已经成了索罗斯的提款机。

时间来到了1998年8月,由于前三次试探进攻,效果很好,港府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所以索罗斯判定发起总攻的时机已经成熟。

他决定要集中火力,一举拿下香港。

至暗时刻

1998年8月5日至7日,国际炒家对香港汇市股市发起猛烈进攻,港币和港股遭遇大笔抛售,恒生指数狂泻不止。

金融危机的阴云笼罩香港,各大银行门前排起了百年未见的挤队长龙。

1998年8月13日,这一天是香港金融史上的至暗时刻,相比前一年,恒生指数已经缩水了63%,而房价也跌了50%以上,香港面临开埠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的曾荫权,事后回忆道:在国际炒家的连番攻击下,香港仿佛“大势已去”。

如果港府再不采取行动,恒生指数很快就会直线跌到4000点,香港金融体系可能在5天之内瓦解。

值此存亡之秋,摆在港府面前的路只剩三条:

一是实施资本管制;二是放弃联系汇率;三是入市干预。

香港以自由港著称,如果选第一条路,也就是实施资本管制,那自由港的招牌就砸了。

况且《基本法》也明文规定了港币自由兑换。实施资本管制本身就与《基本法》相悖。

然后是第二条路,放弃联系汇率,这条路其实就是放弃抵抗。

只要港府放弃了港币与美元的固定兑换,那接下来的就是资本外流失控,港币疯狂贬值,股市、楼市一泻千里,香港的下场就和泰国一样了。

放弃联系汇率等于投降,但是投降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港府手中950亿美元外汇储备可以保住。

这笔储备其实是全港民众共同的财富,也是索罗斯最想吞下的一块肥肉。

如果港府选择了第三条路,也就是动用外汇储备,入市和国际炒家做殊死一搏。

那搏成功了还好,如果打光了外汇储备,最后仍然救市失败。

那拍板决定救市的决策者,将成为香港的千古罪人。

是战,还是降,这个抉择干系重大。

面对危如累卵的局势,曾荫权和任志刚压力山大,不过他们都很清楚,绝对不能不战而降。

二人很快达成共识,并作出了一个永载史册的决定:“政府入市,调用外汇储备,放手一搏。”

他们将入市干预的想法,火速汇报给了时任特首董建华。而董建华更是果断,只思考了半个小时,就同意了他们的方案。

其实,做决策的几位心里都很清楚,此战只能胜不能败,万一败了,别说引咎辞职,以死谢罪都是轻的。据说决策通过的当晚,曾荫权哭了整整一夜。

这里要多说一句,港府敢于死守汇率,下场和国际炒家刚正面,一个重要原因是港府财政高官此前已秘密进京,并得到了“只要香港需要,会提供储备,帮助对抗投机者”的许诺。

上下同欲,绝地反击

8月14日,上下一心的香港吹响了绝地反击的号角。

特区政府放弃了一味提高利率的做法,开始了在股市、汇市与国际炒家的全面对抗。

在汇市,港府全盘接下了国际炒家的港币抛盘。

在股市,港府则动用外汇基金和土地基金,不问价的扫货恒生指数33种成分股。

此外,中资与港资企业也在此时加入了战团,24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同时在市场回购股票,共同抬升股价。

8月14日当天,恒指创下了6年以来最大单日涨幅,重新站上了7000点的整数关口。

港府突如其来的一套组合拳,让国际游资大感意外,但久经沙场的大鳄们很快就稳住了阵脚。

开弓没有回头箭,索罗斯和港府都很清楚,双方一旦交上手,那几乎就是不死不休。

由于国际炒家手里握着大把的恒指8月期货合约,而8月合约的到期日是8月28日。这就意味着,这场生死对决的结果,将在14天之后,也就是恒指期货的到期日揭晓。

此后数天,港府和索罗斯在股市、汇市和期市短兵相接,国际炒家狂轰滥炸,倾尽全力砸盘,而港府则将巨额卖盘悉数接下,寸步不让。

恒指止住了疯狂下滑的势头,转入震荡状态。决战日期越来越近,而国际炒家也变得越来越疯狂。

8月24日,星期一,距离8月合约到期,只剩4天。

在初步稳住了股市之后,港府携巨资转战期货市场。

由于感受到了港府血战到底的决心,部分国际炒家想要暂避锋芒,将8月合约移仓至9月,以便打持久战。

为了在8月一劳永逸的解决国际炒家,24日当天,港府主动出击,卖空了约4万张9月合约,9月合约价被打到了7200点。

因为炒家在8月合约上的平均建仓价是7500点,这意味着,炒家想移仓9月,就必须在每张合约上承担300个点的损失。

在港府的围追堵截下,国际炒家的退路被封死,大多数的股指期货合约被留在了8月,只有约1万张合约移仓到了9月。

这里要强调一次,索罗斯在恒指期货上的平均建仓价是7500点。

如果索罗斯想赢,那他就必须把恒指砸到7500点以下,同样的,如果港府想赢,那就必须确保恒指向上突破7500点。

可以说,7500点是双方争夺的生死线。

惊天对决,守护香港

8月27日,大决战的前一天,全球股市氛围极差,美国、欧洲、亚洲股市全线大跌。

恒指 33 只成分股,在一开盘就遭遇强力打压,第一个15分钟内,卖盘即达19亿港元。

港股全天成交量一直维持高位,在收市前的15分钟,战斗更是进入白热化,成交额竟飙到了逆天的82亿港元。

国际炒家全天此起彼伏的轮番轰炸,而特区政府则摆出决战姿态,共计动用了200亿港元,全盘接住了炒家的抛单。

截止27日收盘,恒生指数涨88点,报收7922点。

港股成了当天,全球股市唯一翻红的耀眼明星,这也为第二天,也就是8月28日的最后决战,打下了基础。

8月28日,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香港。

上午 10 时,股市开盘,决战准时打响。由于外围市场持续恶化,当天的香港股市,除了国际炒家疯狂砸盘之外,众多外资银行也加入战团,大笔卖空。

抛盘如排山倒海般涌出,港府以一己之力,在股市中独挽狂澜。

每一分钟港府都要吃下6亿港元股票,开盘不久,成交量就直冲100亿港元。

这一天数百万香港民众,紧盯着屏幕上飞快跳动的恒生指数,他们知道,港府能否救市成功,事关香港前途命运。

多空双方在恒指上反复争夺,虽然国际炒家全力出货,但无论炒家抛多少,港府都照单全收,整个上午,恒指被死死的钉在7800点附近。

下午一开盘,被逼入墙角的国际炒家疯狂反扑,他们知道这是最后的翻盘机会。

空头曾一度突破防线,将恒生指数瞬间拉低了300点。

面对潮水般涌来的卖盘,港府严防死守,火速调集资金,加大买入力度,恒指很快止住跌势,并快速回血318点,重回7800点一线。

当天股市的成交金额高达790亿港元,创下了香港市场单日最高成交纪录。

下午4时,收盘的钟声准时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指、期指分别锁定在 7829 点和7851 点。

一场惊天大战尘埃落定,国际炒家做空香港的企图彻底破产。

从8月14日港府决定入市干预,到8月28日,股市收盘。

在短短的10个交易日里,特区政府动用了约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将恒生指数生生拉高了1169点。

香港无战事

索罗斯在与港府的8月大战中完败,但国际炒家虽然损兵折将,却仍有再战余力。

由于此前一万余单8月合约结转至9月,大战之后的香港股市仍旧暗流涌动。

9月,香港汇市再次出现异动,利率也因此上扬,种种迹象表明国际炒家尚未离场。

但是,不知是香港的运气太好,还是索罗斯的运气太差。

香港的战事还在收尾,国际炒家却在海外市场接连遭遇两记重锤。

1998年8月中旬,俄罗斯宣布暂停支付外债利息。

受此影响,8月底,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闭,多家银行牵连其中,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损失了几十亿美金。

但这只是第一锤。

1998年9月,日元意外反弹,兑美元汇率从140急升到117。由于对冲基金在日元上有巨额的空头头寸,日元快速升值,再次让对冲基金亏到吐血。

接连的两记重锤让国际炒家元气大伤。

为了彻底将国际炒家清出香港,维护香港金融市场稳定。

1998年9月5日,香港金管局公布了7项技术性措施,这就是有名的“任七招”。

两天后,香港财政司又公布了收紧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纪律的30条措施。

香港股市在此之后持续回升,亚洲市场经过一年多的折腾,也慢慢恢复了元气,恐慌情绪逐渐消散。

1998年底,眼见大势已去的索罗斯,灰溜溜地退出了香港。

1999年,恒生指数再次突破1000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