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个理性儒雅的女孩,在美国电视节目中与日本驻美大使对质,并要求对方就南京大屠杀事件当场道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全程列举大量事实,日本大使被怼得闪烁其词,不敢正面回应,只说了惯用的“后悔”和“遗憾”等字眼,就慌忙结束连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11月9日,她在美国加州自己的车里用手枪自杀 ,今天是她逝世17周年的日子,很多年轻人没有听到过她的名字。

当时230多家美国媒体报道了她去世的消息,并向这位华裔女孩致敬,她不是明星,不是富豪,更不是政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就是在1997年出版了详尽叙述二战期间日军罪行的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的作者张纯如

她在二战后掀开了尘封的往事,在如流星一般绚烂的一生中引起了华人和全世界对这段沉痛历史的关注。

她的祖父张乃藩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早年在国民政府工作,一生勤政为民、口碑甚佳。

她的外祖父张铁君是国军抗日将领,南京大屠杀时期其本人就在南京城,赴台后曾担任报刊总编辑。

她的父亲张绍进和母亲张盈盈在1949年从中国大陆迁移到台湾,后来前往美国升学,并双双成为哈佛大学博士。

1968年出生的她,从小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精英家庭中,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会入读一所常青藤大学,然后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高富帅,成为一个中产家庭主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慢慢长大的张纯如,经常会想起父母提起的外公外婆在南京大屠杀时的逃难经历,对那一年的那一座城,她始终念念不忘。

她有时会被周围人问道“如果中美开战,你支持谁”,哪怕她是出生在美国,看不懂中文,也从未踏足过祖先生活的故土,这种环境下让她更加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

本来她在大学时是学理工的,可是与生俱来的正义感,渴望用文字影响世界的使命感,驱使她后来转读了新闻系。

1989年毕业后,她取得了学士学位,步入社会后,她有着一份令人艳羡的高薪工作。

1991年,她和初恋电气工程师布莱特·道格拉斯博士结婚,组成了一个富裕美满的家庭,看起来她的人生和大家预想中的一样。

1994年,她在加州看了一场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展,这次不同于长辈的口述,血淋林的杀戮现场照片,不经修饰地出现在她眼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的西方人都在谴责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罪行,这让她更加愤懑。

照片展上大受震撼的她下定决心要为世人揭开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细节,至此,她的人生出现转折。

当她一头扎向写作时,发现美国各地的图书馆很难找到关于此事的详尽资料,没错,这确实是一场被人遗忘的浩劫。

1995年,一筹莫展的她决定前往中国深入实地调查,与事件亲历者面谈掌握第一手资料。

当时的火炉南京正值酷暑天,这个从小在长辈呵护下长大的女孩,一落地就因为水土不服染病,为了不耽误时间,每天拖着病体工作十个小时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带着翻译挨家挨户的走访幸存者,和遇到的每一个人探求历史细节,之后严谨地拿着中外资料相互印证。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找到了二战期间外国亲历者写下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

日军攻入南京城时,拉贝先生放弃了逃生的机会,与一批当时在南京的外国医生和传教士等,成立了一个安全区,拯救了20多万南京的难民;魏特琳女士也曾在金陵女院自觉地承担了保护万余名中国妇女儿童的重任。

两人详尽地记录了1937年9月至1938年4月,日军在南京泯灭人性的暴行,是强有力的第三方证据。

张纯如还以书信的形式采访日本老兵,这些恶魔在她面前坦承了当年在那座城市的种种恶行,砍头、挖心、分尸...... 手段之残忍无法用语言形容。

张纯如经常看着资料气到发抖、伤心大哭,写作时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强迫自己离开稿件,她失眠做噩梦,体重暴减,大把大把的脱发。

经过三年的采访、整理、写作,以中国幸存者、日军老兵和欧美滞留人士三方视角叙述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终于在1997年12月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书以英文披露了大量之前无人知晓的历史事实,在欧美社会投下了震撼弹,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了日军在南京城犯下的罪行。

一经发布就登上全球最权威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停留长达十周之久,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

销量近30万册,被翻译成15种语言,在全世界多次再版印刷,导致日本在国际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恶心的是,日本拒不道歉,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研究张纯如书中的错漏之处,曾拿着书里的照片大做文章。

他们根据照片光线、角度、服装等细节指控照片不真实,以此质疑书中内容的可信度。

日本人这么做不让人意外,意外的是有一些国人也跟着日本的舆论导向走,发出质疑和嘲讽的声音。

正印证了那句:“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日本右翼开始玩阴的,张纯如经常接到骚扰电话,只能频繁更换电话号码,还在数不清的恐吓信中发现了子弹,这没有让她畏惧,反而激起了她的斗志。

她母亲劝她不要再写了,她对母亲说:“我要拯救那些被遗忘的人,为那些不能发声的人发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在接触了太多第一手资料和严肃题材后,她的精神大受打击,长时间无法从悲伤和愤怒的情绪中走出来,不得不去医院接受心理治疗。

2004年11月9日,严重的抑郁症还是夺去了她的生命,那一年,她36岁......

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太软弱,无法承受未来那些痛苦和烦恼的岁月。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更加困难……就好像正在溺毙于汪洋大海之中。”

我们的反法西斯战友走了,她生前从未屈服于威胁,也从未想过放弃写作,她的斗争精神永世长存。

在她去世后在安葬仪式上,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邱学军专程前往参加并宣读了彭克玉总领事的唁电,向张纯如的亲人表示慰问:

“她以正义、勇敢、执着、求实的精神揭露了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暴行,还历史以真实,让世界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张纯如去世后,她的父母还在致力于继续女儿的事业,他们说:“把历史真相公布于众,是中国人的使命,也是纯如的遗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辈她取名“纯如”,出自《论语》“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意为纯正,她这一生无愧于这个美好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