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文明的发展与前进,是社会大众的推进,而成果的享受,却令人苦楚,在现实物质生活的匮乏中,精神的追求成为了唯一的寄托,于是寺庙的兴起,在古代成为了苦难大众的精神之地。

你我皆众人,尝遍烟火味,唯一灵魂处,方知人生足,今日中原古文化传播介绍的郑州超化寺,是皇帝盛行的产物,却是普通大众的兴建,更是普通大众灵魂的归处。

超化寺位于超化村,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坐落于河南省新密市超化镇之中心,建于东汉桓帝年间(公元147年),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有"超化古寺,名刹十五"之说,是佛教"净土祖庭"。它共分上、中、下三寺。上寺在超化二层寨,中寺位于超化塔坡,下寺位于超化街北,以下寺最大。其中下寺,又名"金钟寺",现有房屋14所。

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了南北朝时期的发展,与中华文明慢慢融合在一起,后来的统治者也对佛教更加的重视,所以佛教成为了中华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佛教每个寺庙的名称,都有着背后的故事,化寺是因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释迦牟尼在传道途中病逝于超化街,而后他的大弟子将其火化,他的真身舍利就存放于超化寺中,所以才有了这座以超化寺命名的寺庙。

每一次历史的变迁都会导致超化寺的覆灭,在唐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寺内僧侣达2000余人。中宗复位后,分寺治理。后衰败。宋、元时名声又起,历代文人墨客题咏甚多。明、清曾几经修葺,1920年和1930年曾遭两次大火灾。

一座庙宇、一座塔、一片净土、一心堂,跟随中原古文化传播的脚步,走进超话寺,感受心中的净土,感受古人辛勤智慧的结晶。

超化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二道门,"超化古寺","名刹拾伍"八个砖刻大字,分别嵌存在二道门的前后横额上,和二道门 相对的是一座佛陀大殿。大殿长16米,宽12米,高约10米。殿内有8根大圆木柱, 以青石为基,屋檐全以斗拱构成,每组斗拱宽78厘米,高88厘米,伸长1.05米,斗间距1.15米。

每个寺庙,都会有着古树的陪伴,它点缀着寺庙的四季,却吸收着香火的供养,寺内有古桧柏两棵,均位于佛陀殿门前5米宽的月台上。东边一棵较大,周长5米,高约15米,群众称"李际遇拴马柏"或"刀痕柏"。

相传在超化寺里有八景,“超化塔,金花泉,丈石崖,薄林山,白云庄,龙池潭,刀痕柏,暖水泉”。

每一个古建筑的建设,不知有多少贫苦百姓的身影,他们没有可观的收入,更没有可口的饭菜,在恶劣的环境中,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这是大众的力量,更是中华人民的朴实的性格,在文化的进程中,我们都在歌颂古代建筑的伟大,我想更应该歌颂的是这些普通的大众,因为他们,我们的文化才会更加的完善,因为他们我们才能有艺术宝库的遗留。

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不易,如有转载,请联系告知。

传承中原文明,书写中原故事,中原古文化传播关注河南古文化,编写整理河南各市、县、村古文化历史,如有内容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