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机会选择

有数据的情况下先看数据大盘

比如从电商开始启动的,看电商数据。每个企业要进入什么品类总是心里有数的,比如要做宠物食品的,先看看生意参谋里面类目数据分布,主粮、宠物零食、宠物保健品各个类目现在有多少品牌,整体规模怎么样,UV的价值,直通车的点击单价,竞品的客单价在什么范围。在开始布局之前先做沙盘推演,算一算投产能不能达到盈亏平衡,未来有多少增长空间。

天猫的类目分的很细,结合企业比较有资源禀赋的,供应链比较有优势的进行机会选择。不可能有10个类目全部全都做,聚焦1-2个类目就够了。

如果沙盘推演都没有机会,就不要盲目扎进去了,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常大。很多聪明的人都把机会浪费在错误的方向上,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一旦开始投入,供应链、电商团队、媒介、内容生产随随便便就是几百万,还要搭上两年的时间。

有的行业是以线下渠道为主的,线上是不好做甚至是禁止做的。比如传统滋补的很多类目,还有电子烟、烟草,部分医药。这种就看不到太多电商数据,但是可以通过研报判断行业大体情况,看行业里面上市公司的数据,也可以参考关联行业的数据。比如要做果酒,这是一个新兴市场,传统果酒品牌的数据不太有参考价值,但是啤酒有2000亿,白酒有6000亿,红酒有300亿,现在新兴的果酒品牌在切割新消费群体,那么未来也是有几百亿的大盘想象空间。再比如电子烟,中国市场目前渗透率只有0.6%,但是美国电子烟市场有13%渗透率,中国烟草2020年仅仅利税就1.2万亿,加上财政这块有接近3万亿,因此可以推断中国电子烟市场的空间在1000-3000亿左右。

红海中的价格带蓝海

有的市场看起来打的很厉害,但是仍然有机会,比如不同的价格带里面就有机会。完美日记做美妆从散粉开始切入,因为散粉在70元左右的价格带存在机会。山岚做电子烟一开始就推出39元的烟杆引流,主打200元价格带,而行业头部品牌悦刻在300元左右。

确定类目之后,选择价格段。类目的红海当中,不同的价格段也有蓝海机会。看生意参谋红蓝海数据盘,价格段成交金额增速最快的,但是成交金额占比低于行业均值,就是蓝海。增速高表明新的货正在快速与客进行匹配,金额占比低于均值表明过去份额还小但是机会很大。

看数据一定要动态的看,市场是运动变化的。不能因为昨天份额小就认为没机会,我们要看未来,过去的机会不是我们的机会。

也不是所有产品都要做低价,高价也有机会,任何一个价格带都有机会,比如钟薛糕推出66元的雪糕,抢占雪糕品类的高价机会带。如果不进行价格带切割,在红海中就是拼实力、资金、供应链、团队,从同行手里抢蛋糕。

从0到5000万,先破冰验证一下

回到电商基本公式

GMV=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破0到1,GMV=流量1*转化率1*客单价1*复购率1

为什么说从0到1最难,难就难在要把各个链路打通,能够转化1个流量,形成1个复购,验证用户需求是成立的。代言说,第一个用户跟第一万个用户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第一个用户不成立,第一万个也不成立。

从0到1000万的逻辑

先做个假设

从1到1000万,GMV=流量n*转化率10%*客单价100*复购率20%

比如某个品跑出来是这个数据模型,其实线上线下逻辑都一样,只是流量来源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如何把销量拉到1000万呢?

首先是流量,增长来自什么?来自新流量,没有新流量的渠道比如淘宝,只能做存量。根据猫眼方法论,流量的核心是流量结构,即考虑流量从哪来,来多少,流量投产比如何。

线上的流量结构,首先是在一个渠道里面扩付费流量来源,比如天猫直通车,钻展,测出投产之后,在通过操盘手拉升权重,尽量赢来免费流量。

比如做直通车计划分为多种目的:

有的直通车计划是用来测效果的,测点击、测质量得分、地域、测时间段。

而有的直通车是用来引流的,需要配合低价的引流单品。低价引流只要ROI是正的就可以持续投入。

爆款计划则是为了拉新的,但凡拉新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就持续投入,爆款负责把钱花出去。

展现不等于流量,点击才是

而线上的流量还要看的细一点,重点单品要做到引流能力牛逼。但是淘宝只能给展现,展现不是点击,不能算有效流量。点击率要同行1.5倍-2倍,才算高点击的有效流量。

平台的逻辑是看坑产的,点击高,系统消耗高,系统给流量。

死磕点击率!引流问题解决!

线上点击率提升办法:先抄作业

直通车最重要是什么?是这么多创意图当中哪张比较好。

先抄作业,竞品的图,卖点,短视频,抄的差不多然后跨类目去抄。

把top20的图片全部扒出来,然后用他的图或者模仿来测试,竞品长期用的图拿过来测试好不好用,不行就换,在模仿中优化。详情页也是。

图片点击达到了,然后解决关键词,目的是让人群更加精准。

这些词从哪找?比如淘宝搜索框延展词,小红书搜索框延展词,同行成交的关键词,自己成交的关键词。

线下进店才是流量

线下的流量是看到店率,把商铺开在热门商圈,人流确实大,但是人流量不算有效流量,进店才是。如何提升进店率呢?

比如,打造店铺IP,用布偶人来吸引进店率。这就是为什么胖哥要做熊猫,麦当劳要做小丑,肯德基要做老爷爷,可口可乐要做圣诞老人。IP就是提升线下进店率的。

死磕进店率!引流问题解决!

很多行业都是重度线下渠道的行业,比如啤酒、白酒、电子烟等等。进店率提升10%,全国100亿的盘子就提升10%。

如何提升线下的进店率,包括门头,IP人物,夜晚灯光等诸多细节。

转化跟不上,是因为客货不匹配

如果货已经决定了,那就是客户人群不精准。如果客是锁定的,就要调整新品。

什么决定了转化率呢?产品本身,详情页,人群精准度,价格指数

如果转化率算的过来,测算盈亏平衡,在这个范围内账上有多少钱就烧多少钱。

既然转化率跟不上主要是客货不匹配,那我们一边调整货,一边就要调整客。

首先是找到精准的种子用户,画出人群画像,然后撞库,拿到大的流量池里面去放大。

通过人群策略后台 ,行业人群榜单,重点做老顾客。前期跑出数据后,智能拉新人群。

接着是投放地域的优化

重点区域的精细化运作,比如人参品类,以正官庄的数据分析,广东就是重点区域,那我可不可以在图片上就标注广东地区今天下单明天到,或者结合广东的煲汤习惯做其他赠品项。

淘客是通过一群中介匹配到人群包的逻辑。比如淘客是一个大学生,他的人群也是一群大学生。淘宝客的关键是,怎么去找优质的淘客,给他们建立计划去维护,哪些线上哪些线下。

最终实现货能够在价格带范围内匹配到精准的人群。

淘客因为大量使用券,会出现羊毛党,比如原价99,用券可以抵扣90,最终付款9元。如果用户是羊毛党,不会复购,那么链接通常只能存活 1个月左右。有的人是习惯性薅羊毛,有的人只是付费区间比较低但是并不依赖薅羊毛,这种不算羊毛党。

抄作业要学会分析对手,看对手赚钱的思路。比如做宠物粮,就要看疯狂小狗,他是用低价引流,通过20-50的引流品,布局50-150的高价品,提升老客户复购品。

同时要挨个看对手top10的商品结构、流量来源。看的核心就是什么样的货能够跟什么样的客户匹配上,购买理由是什么。然后通过抽离到理论高度进行总结,进行开品,测款。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选择大于努力。如果一开始货与客的匹配是脱离实际的,你无法让用户购买一个他不需要的东西。比如你无法让一个租房的人买大家电,这跟他的需求不匹配。但是小家电就跟租房客匹配。

线下动销的转化逻辑

线下的逻辑也是一样,但是线下有一些独特的消费场景。比如矿泉水,农夫山泉做到中国首富,几乎都是线下渠道,为什么?消费者口渴的时候是即时喝水的,不可能等到网上去买,然后3天以后再喝。喝酒也是,抽烟也是。这就是中国百万家夫妻小店还活得好好的原因。

线下的逻辑是怎么样在陈列位置中迅速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他的痛点,然后通过包装、视觉等等从货架里面脱颖而出。

例如代言为祺福斋设计的新包装,就完全从酸梅汤品类中脱颖而出。

但是线下的匹配更需要场景,是一个强场景的消费。消费者在看直播刷抖音的时候容易冲动消费,但是在线下不会。比如男生请女生吃西餐,肯定是点红酒,不会一冲动就来个茅台。线下的场景强关联了消费品,影响转化率。但是我有可能本来要去吃烤肉,结果路过火锅店很香,突然就冲动消费了。这是从视觉听觉嗅觉方面进行的感官刺激,提升线下转化是关联体验感的。

吃火锅喝王老吉还是喝酸梅汤?现在你去成都观察,很多火锅店祺福斋销量是超过王老吉的。

出品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洞察

很多公司的出品是资源优势逻辑,比如我家种茶的,我就开店卖茶。完全不考虑市场需求是不是已经被满足了。我最近接手一个店铺发现一个怪现象,他们家的爆品是李佳琪合作的,单品销量破10万,但是店铺里面其他品销量才5个,20个。按说那么大的流量灌进来,总会有转化的,这种情况就是货与客的严重不匹配。

看一下我们面对的目标人群是谁。一定要挖出用户最真实的需求。根据他们的消费习惯去调整我们的包装设计,产品开发。比如熊猫不走,小马宋在调研的时候就敏锐的意识到,用户过生日并不是为了吃蛋糕,而是要生日的仪式感。生日蛋糕的核心不是卖蛋糕,而是卖集体过生日的仪式体验。

产品分析清楚了就来搞团队,小公司是人跟着业务走。

流量结构完成,基础的测款完成,店铺基础准备ok,接下来可以打爆款

每个类目的流量结构都不一样,直通车是基础,钻展等等有的类目效果好,有的类目ROI太低,需要测下来看。

一旦从1到1000万跑通之后,就需要简单扩大投放,5倍投放,看看能否跑出5倍GMV,关于放量之后的全年规划,下期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