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时间,你会来看一看我吧。看大雪如何衰老的,我的眼睛如何融化。”[1]

这个冬天,音乐人柳爽的作品《漠河舞厅》在各大短视频和音乐平台爆火,以“#漠河舞厅”为tag的短视频在抖音已经累计超26亿次播放量。与此同时,“漠河旅游”、“漠河极光”、“漠河房价”等相关词条也登上话题热榜。

与两年前《野狼disco》的爆火一般,“东北文化复兴”的话题再一次被提及。而无论几部作品能否承受“复兴”的重担,它们的确让我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东北这片大地的苦与乐。

白山黑土,那里是家乡

在我国历史上,“东北”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职方氏》中:“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远古东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从历史变迁、族群主体和社会属性来看[2],东北文化具有多种属性形态:以原住民族为主体的宗教文化(如萨满文化)、文化流人遣戍而形成的东北流人文化、关内汉民族迁移的“亚中原文化”、在俄罗斯与日本深刻影响下形成的殖民文化和东北近现代文化、老解放区与老工业基地的当代体制文化等。

红山文化博物馆

在我国目前的区域地理划分中,东北地区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五盟构成的区域。东北地区地域广阔、森林覆盖率高、自然资源丰富、黑土农耕文化繁荣。

客观的自然条件和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淳朴善良、热情大方的东北人。正如歌曲《自己人》中所表达的一般:“山挺尖是长白山,水挺甜是辽河源,米挺粗是高粱米,酒挺冲是老白干。树挺高是兴安岭,炕挺热它能驱寒,煤挺黑是土特产,人挺糙像棒子面。”

电视剧《东北一家人》剧照

东北往事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大迁移,是近代东北地域文化的重大精神标识。学界将广义上“闯关东”的时间范围定为1651-1949年,它不仅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迁移人数最多的单向度移民潮,还是东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意义上多向度的重构和再生[3] 。“闯关东”中展现的拓荒力量、侠义品格、豪迈乐观成为东北人重要的精神内核。

韦辛夷的巨幅水墨画《闯关东》

被清廷流放的官员与文人创作的“流人文学”、抗日战争背景下形成的“流亡文学”与“废园文学”都在这一时期产生。其中,“九一八事变”后,以萧红、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人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在作品中表达对国破家亡、远离故土、文化侵略的激愤与痛苦,是激荡时代的国家话语书写。

《黄金时代》剧照:在西安的东北作家群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北地区的发展可谓全国瞩目。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这一任务首先在工业基础相对雄厚东北地区重点发力。

在“共和国工业长子”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典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符号,例如:“无私奉献、积极进取”的劳模文化;“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铁人”王进喜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而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重大变化,曾经高歌猛进的东北成为了“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在市场经济中迷失的东北国企工人被“下岗潮”席卷,曾经的荣耀变成了破败的厂区与迷茫的工人。

伤痛与幽默并存、失望与希望交织的情绪,不仅是那一时期东北下岗工人面对落差的人生态度,还反映在众多描写东北大时代潮中小人物故事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钢的琴》对下岗潮中老一辈工人怀有的敬意,还是《东北一家人》对企业转制背景下普通东北人日子的描绘,都有泪也有笑、有痛苦也有欣慰。

电影《钢的琴》中用钢锻造的琴

“你过去那头型呢,得支棱起来啊”

2019年,犯罪惊悚片《小丑》在全球引起热议,B站UP主“青红造了个白”的作品《看赵本山如何劝导小丑重获新生》成功出圈。其中电视剧《马大帅》中的台词:“你得坚强起来,你过去那头型呢,得支棱起来啊,遇到点坎坷怎么就要死要活呢?”马上被网友二次创作并传播。抛开视频中的其他因素不谈,这句朴实而令人发笑的“劝导”的确反映了东北文化中幽默阳光、积极乐观的典型特点。

《小丑》外传:用谈话的方式治疗

的确,喜剧元素是全国人民对东北文化最直观的印象。以东北二人转、电视剧、小品为代表的东北文艺作品以接地气、富有人情味、幽默而出格的喜剧风格被广泛熟知。无论是热幽默、自贬式幽默还是俗幽默,都是东北喜剧精神的外化表现。东北方言中的谐音双关、语音飞白、语音仿拟、趣味译音成为“抖包袱”的重要语言基础[4] 。鲜明喜剧风格的背后,彰显着东北人积极向上、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还展现了东北通俗文艺作品“贴近人民群众”的创作原则。

东北二人转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小品《红高粱模特队》用“潮流与乡土”、“走秀与劳动”的反差与对比,讽刺了所谓“精英人士”对劳动者的轻视,客观反映了农民生活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在不说教的轻松氛围中点出“劳动者就是最美的人”的主题,充分证明了“脚踏实地不是低俗,脱离实际不是高雅”。

小品以富有东北特色的歌舞表演结尾,用朴实而响亮的歌词展示了对劳动者辛勤工作的赞美:“你穿的是地,你披的是天。走的是阳关道,奔的是日子甜。千百年创业艰辛,换来这春满家园。”

“五谷丰登,山河壮丽,旱涝保收咱的黑土地”

“子一代”的东北书写

近年来,“子一代”的东北籍创作者成为“东北文化复兴”的生力军。由此出现的“新东北作家群”具有鲜明的冷峻风格,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班宇的《逍遥游》和郑执的《蒙地卡罗食人记》都把目光投向了父辈的下岗往事。

被“快乐”充分遮蔽的东北文化,是东北“子一代”文化生产者面临的共同语境,也激发了他们对以乡村文艺和喜剧文艺为代表的东北主流文艺的反叛。他们试图对东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和已经噤声多年的东北城市居民的个人经验,做出一次在时间上虽然迟到、在强度上却毫不衰弱的复原[5]

电影《平原上的摩西》剧照

董宝石的《野狼DISCO》则通过塑造一个下岗待业,却又好面子的“老舅”形象,表达“唱着的是带有幽默感的回光盛景,听到的却是深深的失落与苦涩[5]的精神内核。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前面哪里来的大井盖,我拿脚往里迈”

如今爆火的《漠河舞厅》也同样并非只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无论大众对《漠河舞厅》中的爱情故事如何解读,都不能回避1987年的特大火灾给当地人民带来的深刻伤痛。

位于漠河的“五·六特大火灾”纪念馆

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普通东北人也有机会走到大众面前展示更加复杂多面的东北文化:有生活艰难却依然乐观的“奥利给!”大叔“冬泳怪鸽”;有为人正直积极却喜爱口吐芬芳的“耀杨他姥爷”;有着力展示东北人情文化的“大连老湿王博文”;有追求躺平、风格丧萌的李雪琴。他们展示的东北文化,则更加多面立体,富有生动的活力。

结语

从源远流长的红山文化,到豪迈勇敢的“闯关东”,再到时代大潮中的得意、失意与“再支棱”,都体现了东北文化蓬勃的生命力。无论是大开大合的喜剧作品,还是对时代创伤进行冷峻剖析的严肃作品,都是苦乐交织、敞亮实诚的东北文化的不同侧面。它们没有对错,也没有高低,就那样存在着,就像生活真正多面的模样。

《钢的琴》剧照:在废铁中起舞

无论是不是你东北人,都可以有“该吃吃、该喝喝,遇事别往心里搁”的豁达乐观,也可以尽情思考生活中不那么愉悦,却能拓宽人生维度的沉重话题。

班宇在《冬泳》中这样表述:“旧的时代尚未结束,新的时代无从开始。时代列车上的每个乘客,都扶着栏杆,一言不发[5]”很多时候,生活本身就是无解的,无论是喜是悲,终将雁过无痕。而无解中的大笑,也是一种明确的回答:这世界有太多不如意,但你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每天依旧要升起,希望永远种在你心里。

参考文献与注释:

[1]《漠河舞厅》的灵感来源于创作者柳爽在黑龙江省漠河市采风时的一段经历:在一个名为“漠河舞厅”的复古式舞厅,柳爽遇到了一位独舞的老人(网传老人名字“张德全”实为化名)。在不到五分钟的简短交谈中,他得知老人的妻子在1987年大兴安岭“五·六特大火灾”中遇难。此后三十多年间,老人未再婚,经常到当地的舞厅跳舞,思念生前喜欢舞蹈的爱妻。在经过“一定程度的文学想象和细节填充”后,柳爽写下《再见了晚星》一文,并于2020年6月发行原创歌曲《漠河舞厅》。

[2]张福贵.东北文化历史构成的断层性与共生性[J].学习与探索,2014(07):129-134+1.

[3]王欣睿. “闯关东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丁怡文. 东北地方文化中的喜剧元素分析[D].延边大学,2015.

[5]江怡.论“子一代”的东北书写——以董宝石和“新东北作家群”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05):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