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龙马精神”这些含有褒义的成语都带有“马”字,足见马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每每提及这个话题,大家脑海中肯定会出现金戈铁马的古代沙场上,两军对垒,将士们骑着胯下良驹,手舞长矛、大刀冲向敌阵,千军万马的冲杀场面十分摄人心魄。其中,战马的良莠往往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蒙古帝国,无疑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马背上打下的这偌大的江山。13世纪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非大陆,面积约3500万平方公里,与之类比,鼎盛时期的苏联国土面积仅两千多万平方公里。但是,盛名之下,蒙古野马种群的命运却是坎坷的,曾一度“灭绝”。
蒙古野马亦称普氏野马,原本生活在俄罗斯、乌克兰、中国等地。头部较大,脖颈短粗,口鼻部尖削。它们背部平坦,体长约210厘米,肩高约110厘米,体重约350千克。体型健硕,生性机警,善于奔跑,腿内侧毛色发灰,常有二至五条明显黑色横纹,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称“踏青”腿。普氏野马主要栖息于缓坡上的山地草原、开阔的戈壁荒漠。一般由强壮的雄马为首领结成5至20只的马群,游移生活,以夜晚活动居多。
自古以来,马类就以其聪明、忠诚,吃苦耐劳的本性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在人类的驯化、繁育下,家马的种族逐渐壮大,可是野马的数量却在因为人类逐年大幅度缩小。直到1876年,最后一只欧洲野马被确认殒命于乌克兰草原。人们不得不遗憾地宣布:“野马种群从此灭绝!”谁曾想三年后,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在新疆天山东北部的准噶尔附近发现了普氏野马。普氏野马便成为了大自然中唯一幸存的野马种群,其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
之后,俄国、法国、英国等国的生物学家就进入准噶尔地区寻找、捕获普氏野马。成年普氏野马生性机警且奔跑能力强,生物学家无可奈何,于是他们蹲守到了刚出生的小马驹。至1903年,共有总计约50匹小野马被相继运抵欧洲,成为了第一批由人工饲养的普氏野马。此后,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饲养得本就不多的野马种群数量再次减少,能繁育后代的更是仅余十来只。近年来,意识到生态问题严峻的人们大力保护繁育普氏野马种群,圈养数量已达一千五百多匹。但是,近亲交配也导致种群中出现严重的早衰问题。
普氏野马(蒙古野马)或许我们中国人并不太熟悉,但是另一种马绝对是家喻户晓——汗血宝马。汉武帝为了得到它,不惜两度与邻国开战。相传,关羽的坐骑赤兔马就是一匹纯种的汗血宝马。在许多古代文学著作中,形容汗血宝马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里”。在真实情况中,经过测算,汗血宝马在平地上跑一千米仅需要1分08秒,相当于时速60公里。汗血宝马顾名思义,它奔跑时流出的汗液是血红色的?其实不然,因为马的颈肩部汗腺发达,出汗往往是先潮后湿,对于常见的枣红色的马来说就会给人以“流血汗”的错觉。
汗血宝马,学名阿哈尔捷金马,原产于土库曼斯坦,是他们的国宝,其高大、俊朗的形象甚至被绘制在了该国的纸币和国徽上。阿哈尔捷金马,头细颈高,四肢修长,通常体高1.5米左右,它们体型饱满线条优美,再衬以弯曲高昂的颈部,堪称神骏。而且他们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
汗血宝马最早是由汉武帝引进中国的。众所周知,马背上的匈奴一直是汉朝的心腹大患,到了汉武帝时期,终于有国力大破匈奴了。可是,战马的质量一直是汉军的短板,中原内陆并不产良驹。汉武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走私匈奴的良马用以杂交,可收效并不是很大。直到两度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了大宛国产汗血宝马的传言。汉武帝为了得此神骏,不惜两度发兵共十多万人,远征4000余公里外的大宛国,终使大宛屈服,承诺每年向汉朝选送包括汗血宝马在内的良马数千匹。此后,飞驰的汗血宝马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血和汗洒在了中华大地之上。
前文咱们大概聊了聊蒙古野马和汗血宝马,当然如今马的种类绝不止这两种。但是,马类的起源地到底在哪?欧洲平原,蒙古高原?其实都不是,它们竟然是起源于连轮子都没发明出来的美洲大地上!那里体型较大点的牲畜难道不是只有“神兽”羊驼吗?
我们下次再聊。
(转载请取得授权,否则必究;本文图片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