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创始人李斌说:特斯拉要成为大众,蔚来则是要成为奔驰宝马奥迪。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说:(2020年说的)明年(已经是今年)开始,在中国的自动驾驶,你(特斯拉)要有思想准备被我们打得找不着东,至于国际,我们会相遇的。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说:特斯拉续航、智能、性价比都不占优势,却稳居销量第一,所有企业都不知道特斯拉到底赢在哪里。
还有很多来自造车新势力的名人名言与经典语录,多云君不一一列举了。
多云君这是想酸造车新势力?不是。讲良心,蔚小理的车是越造越好了。那多云君是想舔特斯拉?也不是,舔的人太多了,我就算想挤也挤不进去。
多云君的本意是想说一个现象,准确来讲是一个弱点。我们之所以赢不了特斯拉,恰恰出在我们太想把特斯拉当对手了。
就像裘千仞穷尽心机想打败五绝,却让江湖更加以为五绝天下无敌。
一 糊涂的蔚小理
在任何的品牌竞争里,最聪明和最理智的做法都不是动不动把对手挂在嘴边,凡是想跟对手唇枪舌剑的冲动,都是一种较为幼稚甚至无比愚蠢的情绪化行为。
幼稚比较容易理解。而愚蠢在于,你越向市场和公众强调并重复你想打败和超越谁,就等同于向所有人和全世界宣告你崇拜谁。
于是有趣的一幕就发生了——用户为什么选择特斯拉?因为他们在看其他车的时候,这些车企都在拿特斯拉做比较。
举个例子。我们如果去4S店看 奥迪A6 ( 参数 丨 图片 ),销售肯定会跟你聊:这款车跟 宝马5系 、 奔驰E级 相比有什么优势等等。
你听的津津有味,但也会隐隐约约萌生一个疑惑:那我为什么不去买奔驰宝马呢?
然后你又去了奔驰宝马4S店……嗯……还是奥迪的折扣和性价比更好一些。
多云君曾在《那些把特斯拉当竞品的车企 都没什么大出息》一文中简要聊过这个问题,大意是说:马斯克之所以敢不花一分钱的营销预算,因为他知道,有太多愚蠢的车企会揪着特斯拉不放,免费给特斯拉打广告。
你看到比亚迪,会想到特斯拉;你看到蔚来,会想到特斯拉;你看到小鹏,会想到特斯拉;你看到理想,会想到特斯拉;你看到极氪,会想到特斯拉……
数一数,你的品牌只出现了一次,而特斯拉在接二连三的联想强化中,出现了多少次?
而悲剧的是,你看到比亚迪,不会想到蔚来,也不会想到理想;看到特斯拉,更不会想到具体的某一个根深蒂固的关联对象。
所有车企都在与特斯拉建立联想关联,但没人跟自己建立联想关联。
当所有车企围着特斯拉转,这不就是用最有力的行动告诉人们特斯拉最棒吗?
这不是“特斯拉崇拜症”是什么?从没听说乔布斯当年做手机大喊着要干掉诺基亚。
如此一来,蔚小理们跟特斯拉对比的越多,人们对特斯拉的好感度越高、卖的越多。
这就像有人跟你讨论大象的体重问题,也有人跟你讨论大象的饮食问题,最后他们谁的观点会留在你心里?随着时间的流逝,任何观点都不会留在你心里,但大象却自此永留心中。
好比我说“不要想那只大象”,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在想那只大象。
更值得深思的是,无论你主观多么认为自己要超越某个人,就注定你客观永远无法超越这个人;同时,外界也会接受到“你永远不会超越这个人”的信号。这就是所谓的“自证预言”——你的命运就锁在你所用的词语里。
例如小米一直强调自己要超越苹果,直到近年,雷军终于欢呼雀跃的称小米的市场份额超越了苹果,但当他兴奋的发布微博之后得到的公众回应是什么?
人们会在市场份额之外,寻找其他的要素来反证小米根本不足以和苹果相提并论。这不是受众的“崇洋媚外”,而是小米本身的自证预言。
二 品牌国际化就是要拒绝捷径
发现没有,竞争对手崇拜症的首个BUG就是自己在攻击对方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巨大反伤,因为对方的“名字”总是以0成本的方式出现在自己的所有高额宣传的物料里。
你花几千万办个发布会,结果媒体出来的标题是——《蔚来新品发布,这下特斯拉慌了》。
特斯拉:慌什么慌?一点都不慌。有人花这么大笔钱在所有媒体重点版面给我免费做宣传,我有啥可慌的。
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最大的BUG在于,你总会跟着对手的节奏来调整自己的节奏,换言之,你嘴上虽然喊着要超越他,但实际上所有的行动都由对方来决定,真正的命运其实掌握在对方手里。
尤其是在消费端,无形中整个市场和用户也会在你潜移默化的宣传里,只用对方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你的标准。
就拿蔚小理的“特斯拉崇拜症”来说。虽然三者的路线不完全一样,但针对特斯拉的竞争套路却是如出一辙,那就是:既然特斯拉的续航数不够高,那我就高一点;既然特斯拉的空间不够大,那我就把车子做大一些……
而在消费端,人们在试驾蔚小理时,总会有意无意的想与问:这跟特斯拉有什么不一样?特斯拉有某某功能,你们有吗?特斯拉定价是XXX,你们又是多少?
这也就是为何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直呼“大家看不懂特斯拉究竟是怎么赢的”。对啊,因为大家都只是盯着特斯拉需要补足什么,自然鲜少时间去盯着市场与用户需要补充什么。
你盯在不该盯的地方,势必无法看见你想看的东西。
回忆一下,奥迪在中国的成功源自对市场身份附加值的深耕(那个时候大家甚至认为奥迪远比奔驰宝马有逼格);而在中国市场的下滑则源自开始全面对标奔驰宝马(如今人们甚至认为奥迪不如雷克萨斯)。前者着眼用户,后者着眼对手。
根据对手的行动而行动、依据对手的标准而标准,这样当然也能活得很好。小米即是如此。
看对方什么设计或功能好,就立马“借鉴”一个,然后以更低的价格上市……
嗯……这种模式固然也不错,但我们也不能总夸奖小米这么做带来了多少改变,也该去反思一下小米这么做又带走和消灭了多少优良的稀缺品质……真正的创新没有捷径。捷径永远只属于复制。但当一个行业出现了捷径,那么不管这个行业拥有多少发展的可能,“捷径”都最终会成为唯一的路。
回顾我们的智能手机行业,不就是如此吗?
这种模式在国内及区域市场的确能取得巨大成功,但却无法在全球市场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也就是为何我们拥有了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但却极少诞生真正的世界级品牌。
捷径之所以为捷径,正是因为“短”。那么必然无法涉足远方。
最大的“捷径心理”并不是投机取巧,而是“紧盯对手”。
既然你有所“崇拜”,那么就证明你不是最好的,世界用户又没有各种各样的统一情结和信仰加持,该怎么选不言而喻。
这也不怪蔚小理的格局小,这是人性的弱点。
因为人啊,都只会在意谁会抢自己的饭,而忽略是谁给了自己饭吃。
特斯拉可能会抢蔚小理们的饭,但给蔚小理们饭吃的是中国消费者啊。
多云君曾参加过几个中国车企的内部战略会和各种市场分析会,针对竞争对手的动态和研究能出现一百次,而关于消费者的需求顶对提及三五次。他们增加某项功能或改动,往往不是出于用户洞察,而是“竞争对手最近在这么做”。
记得蔚小理中,蔚来和小鹏都明确表示想要实现“国际化”,那么从中国到全球的市场语境中,它们要做的第一步并不是产品和服务,而是从切割“特斯拉崇拜症”开始。
-end-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