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神童魏永康,人到38岁病逝,让人痛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稍微看看他过往的求学经历,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8岁读重点中学(正常要十五六岁吧),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正常考大学要十八九岁吧),17岁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硕博连读那种。

转折就在中科院读硕士时,在这里,母亲不能陪读、不能帮他料理生活了,一切生活上的事,要靠他自己打理。而之前在大学时,母亲还陪着,甚至都喂他吃饭,然后在学校里做勤杂工补贴家用,魏永康只需一门心思地学习。

但是到了中科院,所有生活上的事,突然要靠自己时,魏永康乱了:自己的房间从不打扫、屋里臭烘烘;衣服不会穿,大冬天穿单衣拖鞋往外跑;不会跟同学交流交往,光顾看书忘记上课、忘记考试、忘记写毕业论文……中科院劝退他时说: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那一年,魏永康才2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岁被劝退,其实也没什么,一切才刚刚开始,毕竟在人生旅途上,他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好几步,很多事情都可以重头再来,比如读书学习、工作交友、恋爱等等。

但是,一个人本身,有些重要的东西,一旦错过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后面想弥补会很难,可能需要一生,甚至到老也补不回来,哪怕是靠智力也没用。

人生有些东西,错过最佳期就很难弥补

比如,一个人的性格取向、素质品格,最佳培育期是在儿童成长期,因为那会儿还是一张白纸,而一旦错过了儿童心理成长发展的节奏,再想往回补,会非常难。很多成长上的事,最好按部就班,否则容易贻误终生。

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一定道理的,它形象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说白了,一个人的很多素质,只有在童年时期才能形成,而一旦这张蓝图绘成,对后续人生,将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取向,就是从孩提时代的大量潜意识决定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从这种取向中,这个人找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就决定他以后会把这种取向作为主导,借此,就形成了这个人的性格、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向。

很多成年人,意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事,就是因为,他从小形成的生活态度取向让他这么认为。

比如,一个人小的时候,所有的事情指向都是“学习好就是最好,其他都不重要”,那么,这个人就会认为,我必须好好学习,这样才算是成功,其他做什么、做得再好都没用,都算是失败。而且,这个人的精力、兴趣、爱好等所有素质和品格,都会倾注到学习上。

这样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一旦学习上遭遇挫折,对这个人就是巨大打击,受挫力可能会很差;另一个就是,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忽略了其他素质方面的培养,比如自律、责任感、爱心、善良等好的品质,那么这样的人格就不健全,未来不管是生存还是做人,遇到危机时,就比较难处理,人生一团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所谓的优秀,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当下看到的那样。记得之前有个有意思的跟踪调查,结果是:获得成功的,往往不是拔尖的那些学生,而是尖子以下、中等往上这部分人。道理就是,这部分人因为不用每次考第一,没有完美倾向、没有过高期望,抗挫力也强,社会智力比学习智力要好一些。

好在魏永康后来慢慢从“神”做回了“人”,这中间,他的“干妈”张锦平作用很大。刚被中科院劝退那段时间,魏永康跟母亲曾学梅相处不来,曾学梅觉得他不争气,曾说“他都这么不争气了,他去死!我还管他!”魏永康曾几度离家出走,最后还是警察把魏永康找了回来。

“干妈”张锦平曾经也是魏永康的班主任,后来,她把魏永康接到自己家住了半年,在这段时间,张锦平教他做饭、炒菜、洗衣服,教他如何与女孩相处,教他懂得感恩;别人再问他问题,他也不简单粗暴地回答“不知道”了,从这些细微的人间烟火中,魏永康一步步学会生活、变得正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越缺什么,长大越补不回来

人,有两种成长方式,一种是,小时候获得了足够的爱,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各方面都正常发展,茁壮成长,长大后也人格健全,不觉得缺少什么,可以正常地追求人生幸福;

另一种则是,小时候在生理或者心理上,受到过重创,总觉得缺少什么,长大后总是不停地去弥补,却总觉得补不回来,一生就在弥补童年的缺失中度过。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孩松子,小时候极度缺爱、尤其缺父爱,长大后,总是想从男人那里找爱、找安全感,为了留住一个个不靠谱的男人,甘愿做一切低三下四的事情,却始终求而不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像一个魔咒,很多时候,小时候越缺什么,长大后,越想补,越补不回来。

而对于魏永康,我想说的,不是他作为神童没有走上巅峰,却“泯然众人”,众人怎么了,众人也没什么不好,有一定能力照样可以享受生活,追求幸福;也不是他最终被赶出大学,过上普通的生活,生而为人,没有哪种生活不值得过。

我想说的是,作为父母,生下孩子,要想让孩子将来幸福,那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美好的童年,让孩子还在幼苗阶段,就充分地吸足阳光和各种养分,将来才能茁壮成长、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只盯住一点,忽略其他,揠苗助长的结果就是,一旦错过了童年这个重要阶段,后期的人生将总是在追求弥补,而很难幸福。

这7项感知力和技能,最好从小需要培养

最后,附上“7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提出的,一个人在小时候最好培养出的7种品质。

父母或者一个家庭,可以精心为孩子提供一些机会,培养孩子这些品质,有了这7项基础感知力,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才能为将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和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我能够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很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有责任感,,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项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适应力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我是【何心亲子日记】

北师大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亲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