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恰好已历经百年,如今的祖国兴旺发达,国富民强。
回望过去,中国的今天,离不开无数革命先辈的拼搏奋斗、无私奉献,他们一心为国为民,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国家建设当中,没有时间照顾家人,满怀愧疚,解放军战士张良善就是其中之一。
一、生死之线
张良善,1965年11月出生于陕西安康。十九岁入伍,服役期结束,他被分配到西藏阿里军分区汽车营,成为其中的一名新兵,踏上了新藏线的千里征程,这一踏就是二十四年。
这条线路是西藏西部一条十分重要的运输线路,同时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艰苦公路,路段艰险。
新藏线平均海拔在四千五百米,而有一段路的海拔竟高达五千米。不仅如此,这条路还非常荒凉、陡峭,空气稀薄,环境极其恶劣,时常有地质灾害或是意外情况发生。
张良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来回多年。他不但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运输任务,而且还会对途径此路,遇到困难的人施以援手。
一次,张良善驾驶着运输车前往马洋达坂,看到施工组的车队停滞不前。张良善当即前去查问原因,原来是某师参加施工的二十九台车因路段太险,再加上车队往高原上跑得少,经验不足,走到一半就不敢再继续了。
张良善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开始帮忙,独自一人将二十九台车全部开了过去。此举获得了众人的一致称赞。
在这条公路上穿梭,遇上危险已是司空见惯。张良善说,能够在危急之下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非常重要,大不了就是一死。可见,在这条路上,张良善已经多次命悬一线。
1987年10月,执行任务返回的途中,张良善碰巧遇到一名过路司机向他求助,这个司机所驾驶的车辆关键配件损坏了,无法启动。张良善当即就把自己车上的备用配件借给了他。
不料,行驶没多久,张良善的汽车同样配件也损坏了。他让同车的战友下山去取配件,自己留下来看车。期间不幸发生塌方,上山的道路被隔断,不能通行。
可张良善对此一概不知,在雪山上等了一天又一天。十多天过后,他饿得全身浮肿、浑身无力,甚至连遗书都写好了。
救援的战友一直到第十五天才赶来,说这时的张良善是个“野人”都不为过,衣衫褴褛,瘦得不见人样。战友见到他和地上的遗书,忍不住抱着他放声痛哭。
一年来回十几次的奔波,这样的险情并不是只有这一次。无论是哪一次,张良善都克服重重困难,生存了下来。
纵使知晓这条道路上危险重重,张良善在这条路上一守就是数十年,且乐在其中。
二、感人一跪
1992年,张良善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喜和最沉痛的悲,经他人介绍,张良善与他的第一任妻子何桂丽相识,二人彼此之间都有好感,在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仅十天,张良善就因紧急任务被召回部队。不久,他就收到妻子有孕的消息,张良善对此十分高兴,回信让妻子住到部队来,方便照顾。
何桂丽听从张良善的安排,来到部队待产。她本以为自己生产时可以有丈夫的陪伴,没想到临产之际,部队中有紧急运送任务,张良善时任运输排长,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不顾队友的劝说以及妻子的挽留,毅然担负起这次任务。
接到妻子难产的消息,张良善尚未完成任务。等到他完成任务归来时,孩子已然夭折,妻子也命在旦夕。何桂丽经过半个月的治疗,还是撒手人寰。弥留之际,她还不忘叮嘱张良善,以后工作要谨慎小心。
妻子下葬那天,张良善穿上军装,带上军功章,用他最自豪的身份送妻子和孩子最后一程,跪在坟前,放声大哭。在妻子坟前的一跪,更是让在场的众人潸然泪下,为之动容。亡妻的墓碑张良善更是亲自修建,墓碑上的铭文也不假人手,亲力亲为。
丧妻之痛还未散去,家中却接连传来噩耗。张良善的妹妹因病去世,他的父亲因流泪过度,导致双目失明。
一连串的打击几乎让张良善喘不过气,一度想要放弃。但他一想到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不能当一个逃兵。张良善整顿好心情,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闲暇之余,张良善就会去看望亡妻,几年下来,他踏足的地方慢慢地形成了一条小路。
三、英雄现状
而张良善也逐渐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在老家认识他的第二任妻子伍菊,开始了新的婚姻生活。
上天好像有意与张良善开个玩笑。婚假期间,张良善再一次因任务回归部队。身在老家的伍菊却在此时有了身孕,张良善对此既有开心又有担忧,害怕悲剧再次上演。
好在伍菊顺利分娩,产下一名女娃娃。因路途遥远,军队任务繁重,张良善并未当即回家看望妻儿,是在女儿8个月大时,他才有机会回家。
伍菊曾经向其抱怨过他的驻地实在太远,不能经常见面,当时张良善并未多言,只是说等有机会让妻子过去看看。
很快机会便来了,一路奔波,伍菊到达驻地已经过了七天。且不说这时间之长,就光是这路上的高原反应、汽车抛锚等一些意外情况,就折腾得人精疲力尽。
这一次的探亲之行,让伍菊明白了张良善在此地坚守的原因,也不再抱怨什么了,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工作,用心照顾家庭,解决张良善的后顾之忧。
作为一名军人,张良善愧对自己的亲人,可他绝不愧对自己的国家。他是坚毅的“昆仑卫士”,驻守阿里近三十年。
这三十年中,他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高原恶劣的环境气候没有改变张良善的初衷,不畏艰险,穿梭在被称为“死亡之路”的新藏线。
虽然现在张良善任阿里军分区装备部部长,离开了运输一线,可他仍然在为高原运输做着服务与保障的后备工作。
张良善无论职位如何变动,为兵服务一直是他不懈地追求。只为士兵们在运输的道路上少一份危险,多一份安全。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张良善“搬掉了两座山”。
搬这两座山主要是为了节约部队资源,解决军分区汽车修理厂问题。当时的军分区没有汽车修理厂,没有汽车修理队伍。一旦汽车出现问题就只能到地方修理厂去修。这样一来,不仅浪费钱,还很浪费时间。
为解决这一问题,张良善说干就干,一点都不马虎。首先便是带领大家学习汽车修理技术,为军分区培养专业的汽车修理人才;其次就是修建修理车间。
要建汽车修理车间,没有场地可不行。司令员对着山大手一挥,张良善就带着士兵挖起了山。每天十台挖掘机同时开挖,不到1年的时间,两座大山被夷为平地。
事实证明,张良善“搬山”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汽车修理厂的建立方便了汽车兵,还为后勤保障工作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可谓是一举两得。
为了军分区的建设,张良善一直都在不停地努力。
2003年4月,军分区决定投资五十五万元修建民兵武器库围墙,张良善主动向上级申请军工自建,他带着工兵加班加点地工作,经过一个半月的努力,张良善仅花费十八万元就完成了修建任务,为部队节约经费三十七万元。
2008年4月,军分区要修建武器库,张良善对质量问题严格把关,对不达标的全部推倒重建。有工作人员找到他说,不能再返工了,再返工就要赔本了。说完还偷偷塞给他一个厚厚的信封。
张良善毅然拒绝,对于这种原则问题坚决不退让,说山上部队建设不容易,建一代工程,要负几代责任。工作人员商量无果,只能推倒重来。
张良善的尽心尽职不仅体现在大事上,他还非常注重小的细节。在机关工作以来,张良善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库室进行检查,晚上睡觉前还要到库室再检查一次。
多年军旅生涯,除了为张良善带来各种勋章和嘉奖以外,也给张他的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因长期在户外工作,被紫外线过多照射,患上了过敏性皮炎,严重化脓感染。医生严令劝告他要少去室外工作,避免太阳辐射,否则后果会很危险。张良善却总是一笑置之,依旧奔波在各种工作场合。
不得不说,张良善如今的成就都是他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走出来的,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滥用私权,利用职务为自己谋取利益。他身上的这种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去歌颂、去学习的。
我们享受着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能忘记永远有那么一群人在负重前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趁青春勇敢追梦,肩负起时代的重任,不负先辈们的拼搏与努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