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起云涌的时代,英雄辈出。三分天下,谁主沉浮?

斩白蛇起义的刘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辛苦打下的万世基业,很快凋零,子孙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汉献帝这里,已经是穷途末路。各方势力割据你争我夺好不热闹,皇帝只是个傀儡而已。群雄逐鹿,笑到最后的人才是赢家,建安十三年,曹操、刘备和孙权三足鼎立渐出雏形,于是供后人言说千年的三国故事就此登场。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因为小说的需要,对历史的真相做了些许改变,比如刻意抹黑曹操美化刘备,让后人对三国有诸多误解。

想要还原一个真实的三国,还得从故纸堆中去寻找。青年历史学者锋云所著的《建安十三年》颠覆传统,以独特创新的视角从一座座关乎三国命运的城市写起,带领读者一步步地看清“三分天下”的诞生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读完,纠正了我原本对曹操的误解,也降低了我对刘备的好感。与《三国演义》不同的是,锋云比较客观地评价了曹操的是非功过,甚至给予他比较多的笔墨描写,这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建安年间,曹操才是最主角。

建安十三年初,曹操统一北方,坐拥天下十三州部中的九个,孙权执掌江东八年,却只有半个扬州;而寄寓荆州七年的刘备,甚至没有用武之地。然而短短一年,格局大变。原本的东西对抗迅速转变为南北较量。转折点就是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

关于赤壁之战,史书上有不同的说法。火烧战船,《周瑜传》记载是黄盖献苦肉计实施的,而《吴主传》却说是曹操自己烧的,《先主传》甚至说是孙刘联军先“大破之”,然后“焚其战船”。一场大火,让曹操溃不成军,自己也差点丢了命。那么大火真的是曹操赤壁失利的原因么?不!真正让曹操大败而归的是“疫情”。

锋云从曹操写给孙权的书信中破解出密码。建安十七年正月曹操说:“昔赤壁之疫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另一次书信中,也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很显然,曹操将赤壁之战失利的原因归结为疫病,不承认是孙刘联手的结果。由此可见,疫情即使不是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至少也是无法忽视的。这点在《三国演义》中就被彻底忽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一个就是赤壁之战的“东风”真的是诸葛亮求来的么?不!后世的史学家和气象学家考证,所谓的东风实际上是一场“湖陆风”。

所谓“湖陆风”,就是在与大湖相邻地区,由于白天太阳照射和夜间冷却的温差问题,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白天风从湖面往陆地方向吹,晚上风往湖面方向吹,这两种风相应地被称为“出湖风”和“进湖风”。并且,湖面越大,晴天越多,湖陆风现象就越明显。

曹军当时驻扎的乌林,背后就有一个面积很大的湖泽:云梦泽。所以,天然的地理环境,加上连续的晴天,等来一场湖陆风并不难。周瑜和黄盖他们擅长水战,这点心知肚明。东吴方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曹军远道而来,疲惫不堪,加上水土不服,对水战不了解,再兼曹操的骄傲轻敌,失败在所难免。

赤壁之战狠狠打击了曹操的气势,不过也没有让其消沉,反倒是让他警醒。曹操最不怕的就是失败,他又重振旗鼓,把主要精力放在北方。对于南方则让孙权和刘备两人去博弈,最后来个渔翁得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整个三国,刘备不是那么的仁义道德,净想着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只不过是给自己的野心披上一张漂亮的人皮罢了;曹操也非卑鄙无耻之徒,如果不是他的存在,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忙着称王称霸,至少在他手里,并没有改朝换代,篡夺大汉江山。曹操能做到乱世霸主,跟他的广阔心胸、善于用人有莫大的关系。无论是仇敌还是降将,只要归顺,一概既往不咎,待若上宾。这一点,古今中外,没人能出其右。

锋云在这本《建安十三年》里一点一滴地拨开迷雾,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还原。语言诙谐幽默、简明易懂,借鉴推理小说的笔法来叙述,文字颇具画面感,层层推进,让你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走进三国。

我是轻烟,专注个人成长,更多好书解读,欢迎关注我。文字皆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